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化工 > 聚焦 >

新兴产业带动聚碳酸酯需求增长 技术研发突破现有生产瓶颈

2025-04-08 00:13      责任编辑:周维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新兴产业带动聚碳酸酯需求增长 技术研发突破现有生产瓶颈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是分子主链含双酚A型碳酸酯基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外观通常为透明的圆柱状或球形粒子或固体粉末,具有抗冲击强度高、加工性能好、透光率高、耐热及耐寒性好等性能。常见的聚碳酸酯为芳香族聚碳酸酯,特别是双酚A型聚碳酸酯,化学式表示为(C16H14O3)n,分子量处于2000-7000区间。

        聚碳酸酯用途广泛。在光学与照明领域,它是制造光盘、镜片、大型灯罩、防护玻璃的理想材料;建筑领域,可用于生产聚碳酸酯中空阳光板、暖房玻璃、安全帽;电子电器领域,其作为优良的E级(120℃)绝缘材料,可广泛用于各类电器外壳等部件生产;食品包装领域,可用于生产饮水桶、饮料瓶等常见包装;机械工业领域,其可用于制造齿轮、泵叶轮等零件;医疗领域,可用于生产耐高压蒸汽消毒的手术器械等。

        目前,聚碳酸酯工业化生产的主流工艺有界面缩聚法和熔融酯交换缩聚法。界面缩聚法采用光气与双酚A(BPA)在碱性氢氧化物水溶液和惰性有机溶剂存在下,于常温(25 - 40℃)、常压环境下进行界面缩聚反应合成聚碳酸酯。该方法能制得高分子量产品,但后处理工艺复杂,且光气剧毒运输危险。国内帝人、三菱瓦斯、鲁西化工等企业采用此工艺。熔融酯交换缩聚法以碳酸二苯酯(DPC)与双酚A为主要原材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经高温、高真空熔融缩聚反应合成聚碳酸酯,副产苯酚。该工艺可实现原料苯酚循环利用,但反应条件苛刻,对设备要求高。科思创、中石化三菱等企业运用此技术。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发展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350万吨/年。

        现阶段,聚碳酸酯行业面临诸多问题。生产工艺上,界面缩聚法的光气使用存在安全与环保隐患,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对设备和工艺控制要求极高,技术提升难度大。市场层面,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聚碳酸酯在我国市场中存在倾销情况,对国内聚碳酸酯市场秩序产生冲击,本土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压力,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24年4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进口聚碳酸酯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定的公告》,对台湾地区聚碳酸酯公司征收反倾销税税率。这一举措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土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但如何借助此次契机,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仍是国内聚碳酸酯行业亟待思考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认为,未来我国聚碳酸酯行业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5G、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产业的兴起,聚碳酸酯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尤其是在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方面。行业应积极推动工艺创新,研发更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和生产成本,企业需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以应对进口产品的竞争。此外,政府也应持续加强市场监管,落实反倾销等政策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助力聚碳酸酯行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 聚碳酸酯 高分子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