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化工 > 聚焦 >

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我国国产化进程加快

2025-07-30 17:38      责任编辑:王昭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我国国产化进程加快

  热塑性聚酰亚胺(TPI)是聚酰亚胺(PI)家族成员,是主链上含有亚胺环和芳香环,具有链形结构的聚合物。

  聚酰亚胺是一种特种工程塑料,分为热固性聚酰亚胺、热塑性聚酰亚胺(TPI)两大类,其中热塑性聚酰亚胺是在热固性聚酰亚胺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有更优异的加工性、溶解性、韧性、耐热性等。根据原料不同,热塑性聚酰亚胺又分为双酚A型TPI、联苯酐型TPI、酮酐型TPI、醚酐型、TPI、氟酐型TPI、均酐型TPI等多种类型。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2029年热塑性聚酰亚胺(TPI)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热塑性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可通过注塑成型、模压成型、挤出成型等方式制造形状复杂的零部件,在航空航天、机械工业、电子通信、生物医疗、电力、涂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热塑性聚酰亚胺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一步合成法、两步合成法两种。热塑性聚酰亚胺生产企业包括美国通用电气(GE)、美国杜邦(DuPont)、日本三井化学、日本宇部、日本东丽、日本日东电工、法国圣戈班等。热塑性聚酰亚胺技术壁垒高,国外企业掌握其核心技术,如稳定挤出成型技术,在热塑性聚酰亚胺领域竞争力较强。

  目前我国热塑性聚酰亚胺布局企业包括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江株洲时代华鑫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

  我国热塑性聚酰亚胺研究和产业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国产替代背景下,我国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对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生产工艺、导热系数、应用场景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热塑性聚酰亚胺国产化进程加快。

  中科院团队在石墨烯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原位聚合改性技术,攻克了石墨烯在热塑性聚酰亚胺基体中的分散与界面结合难题,目前该产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加大、核心技术突破,我国热塑性聚酰亚胺国产化进程加快。热塑性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耐高温性能、电气绝缘性、溶解性等,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力、电子通信等领域应用空间广阔,随着国产大飞机、星链卫星等工程推进,热塑性聚酰亚胺市场需求空间将不断扩大。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