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工业的兴衰。然而就在棉纺织行业正满怀信心,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受到了棉花原料的“当头一击”,行业企业除面临内外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外,还承受着国内外棉花巨大价差的冲击。但庆幸的是,“十二五”期间在全体从业者,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带动下,棉纺织行业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产品调整步伐加快,规模集约化、生产自动化程度继续提高,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设备占有率不断增加,同时紧密纺、高速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应用面持续扩大。数据显示,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万锭用工基本保持在60人左右。
除了生产自动化的不断提高外,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对非棉纤维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棉纺织产品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受到棉花原料以及化纤产品的研发速度加快的影响,非棉纤维增多。另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棉纺织行业的产品结构也丰富了很多。
与此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成绩也十分突出。“十二五”期间,共推荐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51个,设立棉纺织相关集群20个。
此外,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区域化转移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一部分棉纺织企业向东南亚进行转移,另一部分棉纺织企业则向新疆转移。向东南亚转移的企业主要寻求更低生产成本和贸易环境优势,如原料上的优势等,而向新疆转移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政策上的优势。
但,“十二五”期间,棉纺织行业依然起伏不定,最让人“痛心”的一件事非“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莫属。国内外棉花差价的倒挂直接导致了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价格低廉的进口纱迅速占领我国棉纱市场,我国生产中低支棉纱的企业岌岌可危。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是大量出口棉纱,平均每年的进口纱也只有40万吨左右,而“十二五”期间的2015年,我国进口纱就达到了250万吨左右。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不只是制约到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同时种植面积也在年年减少,保持数年世界第一产棉大国的地位在2014年也拱手让给了印度。
行业研究人士认为,虽然目前行业形势不太乐观,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但是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棉纺织发展前景依然充满着无限光明和希望。在“十二五”即将收尾的阶段,我国棉纺织行业也有两件大快人心的喜事。一是实行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终于宣布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二是“高征低扣”在行业多年的呼吁下终于“破冰”。
2014年,安徽省率先将皮棉、棉纱纳入了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即棉纺企业所使用的皮棉可以按照纺织品适用税率17%进行计算抵扣。至此,困扰棉纺织行业长达二十多年的“高征低扣”问题终于有所松动。
从目前来看,除了安徽外,湖南、浙江、山东、陕西、江西、江苏等地区也先后启动了高征低扣改革方案,“高征低扣”改革取得突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对整个棉纺织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尽管“高征低扣”改革取得了突破,但是一些细节问题还需不断完善。行业研究人士建议,实行见票抵扣,将棉花增值税的适用税率调整为17%,可简化相应程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此外,区域化转移已经成为行业大势所趋。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鼓励更多企业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进行布局,进一步提升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更多
纺织行业分析请关注新思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