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物体进行远距离探测和信息采集的技术。它通过接收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光波等信号,获取物体的特征信息,包括形状、颜色、纹理、温度等。这些信息被传输到地面站,经过处理和分析后,能够帮助人类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情况。无论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还是在军事、气象、地质等领域,遥感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年遥感技术行业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显示,为推动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2004年起,我国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商业遥感卫星相关政策,对农业、自然资源等行业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且不断细化产业扶持力度。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的《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2019-2025年)》,围绕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频率资源的规划使用,频率使用方案设计和兼容分析,卫星网络的申报、协调与登记、维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使用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行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在卫星遥感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卫星相继发射,如高分系列、遥感系列等。截至2022年,我国共进行了超过60次航天发射,其中发射遥感卫星超过100颗,成为全球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卫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获取高效、精确、可靠的地面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11月20日,国产雷达遥感卫星涪城一号与神启号突破双星重轨干涉成像技术,实现最快4天对同一区域进行重轨干涉成像,这一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重点区域的监测频次和形变探测能力。
尽管我国在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标准不统一、人才缺乏以及市场化进程中的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然而,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我国遥感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未来,我国遥感技术将向“三高”方向持续发展,即高分辨率、高光谱、高时空分辨率;同时,多源遥感数据集成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不同类型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源通过无缝融合,能充分发挥各种遥感数据的优势,提高应用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促使我国遥感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