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研究不断深入

2022-01-12 17:31      责任编辑:周圆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研究不断深入

  近红外荧光对人体组织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医学成像领域应用价值大,可以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近红外荧光成像市场可以细分为近红外荧光成像诊断、近红外荧光成像设备、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三大块。由于科研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科研经费不断增长、近红外荧光成像诊断需求不断上升等因素推动,作为耗材,全球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需求量不断增大。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年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近红外荧光成像具有组织穿透性强、背景干扰性低、检测灵敏度高、生物样品光损伤小等优点,可用于敏感组织、深层组织成像领域,是一种强大的医疗诊断技术,可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相媲美,因此2015年以来,全球近红外荧光成像市场持续快速扩大,初步估算2021年其市场规模达到5.2亿美元左右。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作为近红外荧光成像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规模随之不断增长。
 
  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具有近红外发射波长、生物组织穿透能力强、抗干扰性能优、荧光水溶性好、生物毒性低等优点,可以实现高效、安全成像。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主要包括传统有机类(菁类、罗丹明类、BODIPY类、方酸类、卟啉类)、半导体量子点类、稀土纳米类等。为提高使用性能,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新型产品不断问世。
 
  为提高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的检测灵敏性、荧光水溶性以及降低其降低生物毒性,会将聚乙二醇等高分子聚合物、肿瘤细胞靶分子等修饰到近红外荧光分子上,也可以将近红外荧光分子修饰到生物分子、药物载体上,以达到更好的研究、实验、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目的。
 
  2012年,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功研制新型无机近红外荧光纳米材料——近红外量子点荧光材料,并在肿瘤小鼠活体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在近红外荧光染料构建生物分子检测平台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设计了多个内标比率型的近红外双发射高性能染料,实现了对细胞、生物活体中多个活性物种的精准、定量检测。
 
  我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中提出,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挑战,发展高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导向的响应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慢性疾病患者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对医疗诊断行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有利于我国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行业发展。
 
关键字: 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