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CHP),又称汽电共生,是指利用热机或发电站同时产生电力和有用热量的装置,包括先发电式和后发电式两种主要形式。与热电分产相比,热电联产是对燃料热力学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够起到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冷源损失作用,还能达到增加电力供应、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目的,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目前热电联产行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例如2022年1月国家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充分挖掘现有大型热电联产企业供热潜力,鼓励在合理供热半径内的存量凝汽式煤电机组实施热电联产改造;2022年6月,国家发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
我国热电联产行业起步于195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北方大型城市工业领域,发展历史悠久,技术、经验储备充足。近年来,在政策持续利好下,我国热电联产行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已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居民供电、供热等民用领域以及印染、造纸、食品、化工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在需求与政策双重利好下,我国热电厂蒸汽供热能力得以持续提升、热点联产装机规模得以持续扩大。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3-2028年热电联产项目商业计划书》显示,2022年国内热电厂蒸汽供热能力在11万吨/小时以上;热电联产装机规模约为6亿千瓦。未来在国内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背景下,热电联产市场推广将逐渐普遍化。
国内布局热电联产市场的企业主要包括协鑫能科、建投能源、世贸能源、新中港、大连热电、杭州热电、福能股份、长青集团、天富能源等,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布较为集中。目前我国热电联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山东省是我国热电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热电联产行业属于公用基础设施行业,区域性特征明显,行业内企业在特定区域有着较高优势,尚未有具备全国性的大型企业出现,市场竞争性较低。未来国内热电联产领先企业有望打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大型供热集团,行业还有巨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