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思界资讯 > 思观点 >

珊瑚礁生态修复受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2024-11-20 17:44      责任编辑:王昭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珊瑚礁生态修复受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珊瑚礁生态修复是指协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珊瑚礁生态修复市场空间随之扩大。

  珊瑚礁是由活珊瑚和死亡珊瑚骨骼共同组成的海洋生境。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其为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同时也具有调节气候和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温度上升、人类活动及海水富营养化等因素,珊瑚礁退化、白化现象愈发频繁和严峻,珊瑚礁生态修复重要性随之凸显。

  珊瑚礁生态修复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2024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提出了建立健全调查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等5方面10条要求,以推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政策引导下,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将持续推进。

  2022年,GB/T 41339.2-2022《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2部分:珊瑚礁生态修复》正式发布与实施,该文件确立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内容,为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实践提供技术支撑及科学指导。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2029年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商业计划书》显示,珊瑚礁生态修复已成为目前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在珊瑚基础研究、保育技术创新等方面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相关研究机构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等。

  珊瑚礁生态修复方式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人工培育珊瑚是珊瑚礁保育和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技术不同分为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两大类,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基于无性繁殖技术的修复方式。有性繁殖技术成本和死亡率高,但能够确保基因的多样性,市场需求更为迫切。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珊瑚礁孕育着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近年来,在政府部门、海洋研究机构、社会资本、公益组织等多方助力下,我国珊瑚礁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成果,根据《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显示,2023年各监测区域活珊瑚覆盖率有所增加,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保持稳定。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