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是传统铁素体-马氏体钢的变种,在强辐照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导热性及抗热膨胀性,主要作为未来聚变反应堆和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的结构材料,还被列为超临界水冷堆芯内部件及包壳管用候选结构材料之一。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低活化成分适合商业化生产,同时不需要大规模工业性投资,不过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较低的室温和高温强度极大限制了核聚变反应堆的最高服役温度,从而限制了核聚变反应堆的发电效率。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处于工程验证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产能。核聚变具备燃料丰富、能量密度大、清洁、安全性高等突出优点,被视为人类理想的终极能源。核聚变产业的发展分为科学理论、科学可行性、工程可行性、商业可行性与商业堆五个阶段。当前,全球核聚变产业已经通过科学可行性验证,进入工程可行性验证阶段。近年来,全球国家对于可控核聚变关注程度提升,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扩大,私营聚变商业公司数量增加,核聚变商业化在未来十年有望实现。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作为核聚变堆的包层首选结构材料,市场需求也有望受到带动。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发布的《
2025-2029年中国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产品工业化技术主要掌握在中国、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手中,产品主要有CLAM钢、CLF-1、EUROFER97、F82H钢、9Cr2WVTa等。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相关团队2001年开始低活化钢研发工作,自主研发出CLAM钢,2015年掌握6.4吨级工业化制备能力,被科技部确定为中国ITER实验包的首选结构材料。此外,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出了一种RAFM钢,命名为CLF-1。EUROFER97是一种欧洲RAFM钢,是通过热轧工艺和随后的热处理来进行生产。日本F82H钢是最早的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产品,由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日本高侃共同开发。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是核聚变堆的包层首选结构材料,在核聚变反应堆中应用潜力较大。预计伴随着可控核聚变产业的发展,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市场也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