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宏观 >

突破困境 实现经济稳增长

2015-06-24 18:17      责任编辑:莫南    来源:未知    点击:
分享到:


 
        在刚刚过去的五月份,全国的宏观经济反映了我国 5月份的经济增长缓慢。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经济调整政策,由于5月份的经济停滞,经济增长的相应政策并没有起到作用,其原因具有多面性。如果要实现经济稳增长的目标,需要从组织、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多个角度去调整。

经济发展不平均,经济下航压力大

        5月份,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生产、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等主要指标,总体上延续今年以来的增速回落态势,个别指标的小幅提升还没有形成趋势性变化。消费和生产价格、财政收支、PMI和各类信心指数等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依然处在相对低位。

        首先是区域经济分化仍在继续。前五个月,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比前四个月分别回落0.5个和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5月工业增加值下降4.6%,降幅比4月扩大0.4个百分点。调结构、转方式在东部地区初见成效,但起步较晚、机制滞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还将经历较长时期痛苦。其次是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带动经济的支柱行业,投资和利润持续下降,工业生产也低位运行或者有所下降。前五个月,轿车产量下降5.2%,带动粗钢产量下降1.6%;发电量仅增长0.2%,火力发电量下降3.1%,在节能技术提高背景下,带动原煤产量下降6%。这些都是过去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关键性的上游行业,对区域经济、就业、税收贡献大,一时半会儿难以被替代。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经济体在传统发展优势弱化、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过程中,经济稳定、制度变革、科技创新、社会稳定是能否成功跨越陷阱的关键条件。我国刚刚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从经济角度看,既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

“三个效应”制约着经济的稳增长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稳增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先后两次降息降准,累计增加2万亿元左右的可贷资金,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降0.5个百分点,目前名义利率已接近历史低位,理论上最多可为企业节约利息费用4300亿元。财政投资政策方面,前五个月国家发改委已审批近7200亿元基建项目,财政部两次下发地方债置换额度2万亿元,已经超过地方政府今年偿债1.86万亿元的需求,地方政府推荐近2万亿元PPP项目名单,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领域。消费政策方面,通过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信息、绿色、住房、旅游、教育和文体、养老等六大领域消费。外贸方面,下调奢侈品进口关税,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提升口岸工作效率,新增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外经贸稳增长提质量。此外,还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

        但是从目前全国经济反映情况来看,其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调控政策存在“三个效应”。一是替代效应。我国经济处在“破旧新待立”的接续期,过去的重点产业和增长点持续下行,抵消了部分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如钢铁和煤炭行业价格走低,停产企业和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即使政策支持的新增长点有效果,也难以充分体现在GDP上。二是时滞效应。受行政审批程序、地方政府抓经济积极性、利益受损方抵制等影响,很多政策特别是投资类政策无法立竿见影,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三是漏出效应。受体制机制、组织制度、能力愿望等影响,部分政策无法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优化稳增长政策

        稳增长要发挥逆周期调节政策作用。应继续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11大工程包的支持力度,为民生领域融资,为商业银行跟进创新领域融资提供示范。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更好发展股权融资,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领域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多渠道、低成本融资通道。将有限财政投资和税费减免用在民生、创业、创新、三农等短板领域,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

        落实简政放权并强化政府激励约束,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协调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政府间政策落实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快落实简政放权举措,加快推广上海等自贸区成熟经验,引入企业和民众监督机制,建立近零成本的企业经营和法治监督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想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全国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政府在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也需要将政策应用到实际的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去,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