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63亿元将中国海淘最火的澳大利亚营养保健品牌Swisse收归囊中后,合生元却面临着上市以来的最大业绩挑战,该公司11月15日晚间发出盈利预警称,2015年税后净利润将比去年同期下降约90%。合生元将业绩下滑归结为4大原因,包括了清理旧品牌库存时间较长,让新品SN-2PLUS亲和均衡配方奶粉销售受到影响;新品的宣传费用影响;收购Swisse产生了非经常性开支,以及整合婴儿营养及保健事业部也产生了非经常性开支。
值得一提的是,合生元在收购Swisse之后,还为其调整了公司架构。集团内部将已有的“合生元业务单元”、“素加业务单元”及“葆艾业务单元”合并成为“婴幼儿营养及护理业务单元”,并建立新的Swisse中国专责团队,负责Swisse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及销售。在新架构下,意味着未来合生元的业务分了两大阵营,原有业务以及Swisse业务,而包括纸尿裤、洗护等非奶粉业务也不再拥有独立事业部。
但在业界看来,合生元的架构调整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出于对整个奶粉行业的焦虑。事实上,对于整个奶粉行业,合生元只是一个缩影,所有的奶粉企业都在如火如荼地改革,探索艰难的转型之路。
贝因美2015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及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23.17%及260.47%,净利润录得继今年半年报之后第二次亏损,亏损额2.49亿元。雅士利2015年中报显示,销售收入及净利润下滑了24.85%和63.91%,业绩自去年开始出现下滑,该公司的半年净利润跌至了千万级别。
近几年,中国奶粉行业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是产能过剩、价格与国际品牌接轨、品牌众多。据数据显示,国内的奶粉行业,过去保持20%以上的增长,如今已经进入微利期,调整转型成了主旋律。其次,三聚氰胺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国内消费者仍对国产奶粉的质量表示了忧虑,根据调查,一线城市中8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洋品牌,而多数电商网站上的母婴频道上林立的洋品牌奶粉也证实了这点。另外一方面,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洋品牌奶粉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不少商家在华的销售量甚至达到了每年100%的增速,这与国产奶粉面临的转型阵痛的对比显得尤为鲜明。
新思界
行业研究人士认为,对于奶粉行业,消费者最重视的是质量和价格,在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虽然在质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使消费者恢复信心;另外,国产奶粉价格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如今面临国际品牌在价格上的围剿,国产奶粉的改革之路势在必行。改革必须经历阵痛,中国奶粉的转型之路仍然漫漫,至少需要3、4年的时间,但这种阵痛是必须的,因为不选择转型的话,面临的结果必然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