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德国铁路公司首席采购官在柏林举办的记者会上表示,德铁有意扩大国际供货商网络,并公开称赞中国高铁装备,有望大量采购中国高铁装备。不过在此之前,中国高铁需要通过欧洲和德国相关机构的审批。对于中国高铁来讲,此次的意义在于中国高铁不只是靠价格战来赢得市场,而是靠质量和标准赢得了尊重。
事实上,自从2010年国家推出高铁走出去的战略之后,中国高铁走过的道路并不平缓。
中国高铁初期是通过大量资金买入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等公司的高铁技术,然后经过三四年的消化,在中国铁路的基础上克服了技术难关,并不断创新方才拥有了现在完整的高铁技术。高铁技术的成熟代表着中国具备强大的高科技工程建造能力,于是2010年开始,中国开始推出高铁走出去的计划。
但中国随后经历了知识产权和动车事故的质疑,2013年,高铁走出去战略再次高调启动,此次的高铁走出去不再以铁道部门为推介,而是中国最高领导层化身“超级高铁推销员”,在各种出访场合提及。
然而,海外高铁市场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广阔。
高铁有着三个极高的建设门槛:首先是大量资金;其次是人口密度要达到一定层次;三是保证电力供应水平。有能力满足条件又有意向满足这些条件的国家十分稀缺。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高铁市场是中国。
另一方面,高铁施工周期长,长到高铁项目的国外施工需要考虑到政治不稳定因素,不仅是当下的政治因素,甚至是5到10年后的政治因素都会对高铁项目的建设产生无法想象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当是泰国案例,时任泰国总理英拉曾与中国签订了高铁大单,然而随后的泰国政治变动使得泰国政权换了代言人,一度使高铁项目中止,直到现在仍未有重启迹象。
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面对的不只是政权因素,还有其他高铁巨头的竞争,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在竞争过程中,面临的不只是技术上的挑战,还有中国铁路部门设置问题的挑战。
国际巨头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在整个高铁产业链上已经实现了完整的集成能力,从车辆、通讯到供电系统等方面均是完整而系统的,而中国则是各部门分工而建,这使得中国高铁在国外项目上的竞争力略显落后。
目前中国承建的国外高铁项目,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安伊高铁。但即便如此,该项目也延迟了4年之久方才交工。关于其中的原因,涉及到各个复杂的问题。首先是施工理念差异,在土耳其的施工现场中国的高铁承建方常常遭到质疑,对相对灵活的中国施工方来讲,施工项目是如此的刻板教条,甚至是浪费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也只能按照业主方的想法去做。其次,标准的制定也是个大问题,中国标准和欧盟标准完全不同,中国以结果为导向,而欧盟则多以过程来考量,甚至精细到每个步骤都需要配备高技术工程人员。同样的麻烦还出在原料采购商,国外施工时,业主对于原料的控制和劳动力的规定,明显削弱了中国高铁的低成本优势。中国高铁项目在安伊高铁的建造上交足了学费,也让国内太多人认识到高铁走出去其实要比想象中艰难的多。
细数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案例,能完全拿到项目的并不多,高铁作为奢侈品基建,严格限定了有能力建造高铁的国家数量,而基于各种政治因素、资金因素等,高铁项目流产已经成为了再平常不过的新闻。
新思界
行业研究人士认为,此次德铁把中国高铁设备放到备选范围内,意义虽然并没有那么大,但也标志着中国高铁的质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然而,要真正实现高铁项目的出海,仍然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