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全球“新常态”重点归因于主要经济体均陷入“长期停滞”状态,那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则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降至中高速带来的结构性减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布局则是要把经济朝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致、结构更合理的高级阶段演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行进。
近些年来,民众出国旅游,到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用品,时常被炒成热点话题。这些都反应出民众对消费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确实正在转变、升级,对于高品质消费品需求增加,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已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比如说,一方面钢铁等已经跌成了白菜价,另一方面圆珠笔的笔尖等却至今仍需要进口。
以上事实说明,世界经济大棋局格局已初步形成。刚过去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中央明确要把调控的重点转向供给侧,就是对世界棋局的敏锐观察和有效应对。紧接着,国务院一系列会议及李克强总理多次着重安排部署“供给侧改革”,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勾勒出中国政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脉络。
面对新形势新变局,十八大以来,决策层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从2013年的“三期叠加”到2014年的“新常态”,再到2015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正确认识形势的“怎么看”向开出经济治理药方的“怎么干”不断深入探索。
在持续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变化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为90年代以来新低。透过数字看本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萎靡不振;中国经济增速下降,面临着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突出矛盾。当前的问题,虽然有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不在需求侧,而是供给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增速放缓,既有周期性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因素,但主要问题出在经济结构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更多
宏观经济分析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