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特别重视关键零部件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突破,这是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难题。
《规划》列举的五项任务中,前两项分别是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以及突破高精密减速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
生产环境和工艺链条有待提升
从产业链看,机器人产业上游是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国内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系统集成,上游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导致国产机器人产品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本体占据了机器人近90%的成本。国产机器人要发展,必须在这些关键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近年来,国内零部件企业也尝试突破关键技术。但是,除个别龙头企业外,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销量少,难以覆盖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成本。而且国内的零部件精度、性能和国外产品仍有差距,成本也比国外产品高。
此次《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重大突破,具体包括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短板实际反映了国内基础工业薄弱,生产环境及工艺链条都有待提升。
十类机器人获青睐
核心关键技术的短板也造成国产机器人集中在低端产品。《规划》显示,将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具体包括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
行业研究人员认为,上述十类机器人入选《规划》的主要原因是附加值高,应用前景好和市场需求广泛。
总之,目前我国机器人行业技术底下,要依据《规划》,特别重视关键零部件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突破,逐步提高技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5-2017年中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全面市场调研及投资分析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