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26日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
东北地区曾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东北地区却遭遇了更大的困局。公布的全国一季度GDP数据显示,东三省经济全线疲软。吉林、黑龙江、辽宁GDP增速均列倒数,吉林和黑龙江一季度增速慢于去年水平,辽宁经济增速甚至跌入负值领域。
行业研究人员指出,如今,东北地区主要面临三大结构性问题: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受限于传统工业结构。能源行业和大宗商品生产等传统工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投资和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出现下滑,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需求锐减。
二、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东北地区国企资产占比超过50%,而其他地区的仅为38%。国企的低效和高亏损率并不鲜见,但是东北地区尤其严重。该地区2014年的国企亏损率达32.4%,而其他地区国企的亏损率为26.2%。
三、人口增长放缓成为东北地区房地产市场疲软的“罪魁祸首”。东北地区面临人口迁徙的压力,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每年的净迁出人口数达200万人。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慢于其他地区,最后导致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房地产市场库存积压。
如果继续沿用倚重扶持、推迟或避免深层改革的路子,必定无法应对大幅减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挑战。必须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走出一条地区振兴的新路。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东北振兴的根基所在。针对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升级,是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打赢的攻坚之战。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要坚持多策并举,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动力之源。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教机构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从而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发展之本。一方面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一方面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宜居家园等方面要狠下功夫。
更多
宏观经济分析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