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调74点,报6.5202元,继续刷新3月28日以来新低。这已是央行连续第三天下调人民币中间价,此前两日分别大幅下调185点和378点。
与此同时,美元已经连续三天走强。美元指数从91.89反弹至93.76,涨幅超2%。分析称,近期的贬值是中国央行有意为之,央行正在采取策略性贬值的新模式。
分析人士称,近期人民币贬值属于央行主动引导。近期美联储加息延后并下调加息次数;日元和欧元阶段性走强,美元震荡走弱;中国经济有望小周期回暖,离岸和在岸人民币的价差也较小,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并不大。
行业研究人员指出,短期内央行可能继续采用策略性贬值新模式:当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贬值压力。此时,央行遵循市场供求(前日收盘价)顺势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但下调幅度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动(适当多贬一点),以保持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基本稳定。
当美元走弱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升值压力。但央行可能并不希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多升值,同时希望人民币有效汇率能够适度贬值,以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因此,央行在体现市场供求的基础上,控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上调的幅度(适当少升一点),使得在人民币对美元适度升值的同时对一篮子货币更多贬值。
事实上,中国央行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人民币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曾维持了一段美好时光,对美元保持稳定,对一篮子货币贬值。但随着本周以来美元走强,人民币并未随之波动,二者的走势开始出现分化。
那么,央行为何如此煞费苦心地令人民币贬值呢?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适当引导人民币贬值,可以促进出口,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大周期仍处于震荡筑底的区间,尽管小周期经济小幅回暖,但整体仍难言乐观。
而IMF进一步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意味着国际环境仍然比较低迷。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引导人民币贬值,可以促进出口,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
二、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仍待释放,是近期下调人民币中间价的深层次原因。最终人民币将大概率贬至7左右,今年可能会贬至6.7左右的水平,贬值压力仍有待逐步释放。
三、顺势引导人民币贬值,可在美元走强前争取更多自主权。一旦美联储加息预期再起,美元仍将步入升值通道。彼时人民币将面临着比较大的贬值压力。
选择当前比较友好的时间窗口,顺势引导人民币贬值,有助于缓解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一旦美元重新走强,央行的汇率政策选择也可以更加从容,并且可以缓解彼时人民币短期快速贬值带来的市场恐慌和资本流出压力。
宏观经济分析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