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FOMC4月会议纪要支撑,近期美元走势持续上行。美元指数自5月3日起已涨约3.5%,创今年以来最大涨幅。人民币兑美元持续策略性贬值。过去一周,人民币兑美元持续下跌。上周四,人民币中间价下调315点,至6.5531,创下3个月来最低。
同时,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正在升值。5月20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升至五周新高97.35,较上周上升0.37,连续第二周回升。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元强势时,央行通过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设定更大的贬值幅度,来减少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升值过多的影响。
行业研究人员指出,短期内央行可能继续采用策略性贬值模式:
一、当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贬值压力。此时,央行遵循市场供求(前日收盘价)顺势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但下调幅度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动(适当多贬一点),以保持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基本稳定。
二、当美元走弱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升值压力。但央行可能并不希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多升值,同时希望人民币有效汇率能够适度贬值,以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因此,央行在体现市场供求的基础上,控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上调的幅度(适当少升一点),使得在人民币对美元适度升值的同时对一篮子货币更多贬值。
事实上,中国央行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人民币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曾维持了一段美好时光,对美元保持稳定,对一篮子货币贬值。近期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并未随之波动,二者的走势开始出现分化。
那么,央行为何如此煞费苦心地令人民币贬值呢?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适当引导人民币贬值,可以促进出口,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大周期仍处于震荡筑底的区间,整体仍难言乐观。而且IMF进一步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意味着国际环境仍然比较低迷。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引导人民币贬值,可以促进出口,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
二、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仍待释放,是近期下调人民币中间价的深层次原因。最终人民币将大概率贬至7左右,今年可能会贬至6.7左右的水平,贬值压力仍有待逐步释放。
宏观经济分析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