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5791元,较昨日上调14点。不过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首次跌破96,为有纪录以来的最低值。目前,中国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
行业研究人员预计,未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可能呈现升值和贬值交替的轨迹。
策略性贬值
端午节在岸市场休市期间,受美元强势拖累,离岸人民币下跌。截至上周五收盘,美元/离岸人民币时隔四个月再度跌破6.6大关,至6.6044。不过,昨日以来离岸人民币有所反弹,目前暂时稳定在6.60下方。
有分析人士认为,离岸人民币在端午假期间跌破6.6,并不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人民币隐含波动率在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并不认为人民币会出现大幅度的快速贬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人民币近期的贬值只是策略性的。
事实上,自五月以来,人民币就一直在“悄悄”贬值。今年五月,人民币对美元贬值1.7%,月底人民币中间价创5年新低。不过,投资者似乎对人民币贬值并不那么焦虑,让投资者感到安慰的是中国监管机构正全面掌控中国经济。
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外汇改革已经暂停,但依然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近期,中国央行采取了策略性贬值模式:
一、当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贬值压力。此时,央行遵循市场供求(前日收盘价)顺势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但下调幅度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动(适当多贬一点),以保持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基本稳定。
二、当美元走弱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升值压力。但央行可能并不希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多升值,同时希望人民币有效汇率能够适度贬值,以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因此,央行在体现市场供求的基础上,控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上调的幅度(适当少升一点),使得在人民币对美元适度升值的同时对一篮子货币更多贬值。
6月人民币仍面临贬值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实现完全转型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下降至“中高速”后,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些都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在市场规律下不存在“深度贬值”的基础。不过,6月人民币仍将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
从国外来看,英镑和欧元在美元指数的构成中占比接近70%,英国脱欧的风险或将使得英镑和欧元走低,美元因此被动升值。另外,尽管美联储 6 月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 6 月的议息会议可能会为之后的加息提供前瞻指引,并释放出一些偏鹰派的信号,这将使得美元走强。届时,人民币仍将面临贬值的压力。
从国内来看, 压制人民币汇率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需求之困未解,内生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中国非政府部门持有的海外资产不够,增持动机较强。
更多
宏观经济分析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