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宏观 >

金融工作会议必看的七大要点(下)

2017-07-17 18:46      责任编辑:王首禹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金融工作会议必看的七大要点(下)

  1997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按惯例,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一行三会”的高层、各省省委书记或省长会参加,一般为期两天。会议主要讨论金融监管体制顶层设计、银行体系改革、金融风险防范等重大战略问题。可以说,这次会议,信息量很大,兼具“风向标”与“压舱石”意义。
 
六、“资本账户开放”,方向不变、节奏放缓
 
  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而之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说法则是,“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因此,可以看出,这两次会议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大方向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是在节奏上却已经突出强调了稳中推进,这同样符合本次会议“防风险”的基调。
 
  新思界行业分析师的理解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期,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但经历2015-2016年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汇率市场波动,政府开始认识到“方向重要,节奏也重要”,不再盲目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可以预测到,未来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仍然是必然方向,“债券通”等仍然会继续推进,但是对于风险较高的短期资本流动等仍然将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避免因为资本账户开放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
 
七、历史再次重演,货币政策不会收紧
 
  回顾历史,经过调查发现2016-2017年与2013-2014年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演化有很多的相似点:
 
  第一,先通过“紧货币”防风险。2013年下半年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治理“非标”(“中性货币”到“紧货币”),2016年下半年-2017年4月通过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实现“金融去杠杆”(“松货币”到“中性货币”)。
 
  第二,金融监管协调加强。2013年底-2014年初,包括设立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国务院统筹发布107号文等,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第三,“严监管”的出台滞后于货币政策的收紧。2014年上半年出台127号文、140号文等,2017年上半年银监会出台“三三四”自查等均滞后于各自的货币政策收紧。
 
  第四,“严监管”之后,货币政策边际放松。2014年上半年是从“紧货币”到“中性货币”,货币政策放松;而2017年5月之后,则是从“收紧趋势”到“走平趋势”,货币政策的一阶导数发生边际放松。
 
  总结起来,从货币政策来看,2013-2014年的货币政策轨迹是“中性货币(2013年上半年)-紧货币(2013年下半年)-中性货币(2014年)”;2016-2017年的货币政策轨迹则是“松货币(2016年8月前)-中性货币(2016年8月-2017年5月)-中性货币(2017年5月后)”,而不会是市场普遍预期的“央行将继续紧货币”。
 
  在本次会议过后,新思界找到了四个证据来印证,已经提出的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变化:
 
  (1)“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改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中性”是在2016年四季度,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收紧。此次去掉“中性”大概率意味着国家对于目前的经济状况,认为过度的收紧货币政策没有必要。
 
  (2)本次金融工作会议中数次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自从2016年四季度非常罕见。回顾上次提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时期是在2014-2016年,正是我国货币宽松时期。尽管金融行业认为货币政策重回宽松的可能性为零,但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至少意味着国内货币政策不再紧缩,因为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紧缩必然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4)尽管此次金融工作会议没有明确提出“避免处置风险引发的风险”,但会议中“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爆发”的态度十分明确,特别是强化了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在这种情况,“激进式去杠杆”、“危机式市场出清”、“去杠杆硬着陆”不可能发生。在监管已经趋严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由“中性”到“紧缩”有害无益。
 
  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新思界财经!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