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MIR)主要利用微米级高能气、液涡流能量转换原理,将气-液、气-液-液、气-液-固界面的几何尺度从毫-厘米级高效调控为微米级,在数量级上大幅提高相界面积。当气泡从若干毫米逐步减小至微米级时,气液传质速率和反应速率将得到显著强化,从而使化工生产过程效率成倍提升,能耗、物耗大幅下降,安全环保性能得到改善。
在传统石油化工领域,炼油企业可通过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提升加氢、氧化等关键工艺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精细化工企业则将其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催化剂制备等环节,以解决反应选择性不足的痛点等。现阶段,微界面传质强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百万吨级的柴油加氢制国六柴油、单线40万吨级以上的丁辛醇生产、20万吨级以上的醋酸生产、十万吨级以上高盐高COD工业废水的处理等多个领域。
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由中国张志炳教授团队独创。受行业技术壁垒限制,目前我国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行业由张志炳教授创立的南京安立格有限公司完全垄断。南京安立格有限公司进入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行业时间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经验,现已申请国内外知识产权600余项,获得国内外专利和商标授权300余项,在化学品制造强化技术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南京安立格有限公司面临潜在进入企业的竞争压力较小,仍将主导我国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市场。
在市场发展方面,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的下游应用领域在不断发展,绿氢炼化、CO2制甲醇等低碳项目成为主要趋势,石化、环保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领域在“双碳”政策压力下,均在寻求降本增效的途径,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作为提升反应效能的新技术,顺应下游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将有更多领域对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产生需求,推动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市场规模的增长。据新思界发布的《
2025-2030年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2亿元。
新思界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双碳”战略的推进,传统化工行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通过将反应界面尺度从毫米级压缩至微米级,显著提升传质效率,从而大幅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例如,在柴油加氢、丁辛醇生产等领域,该技术可使装置能耗下降,污染物减排,响应了社会对绿色制造的迫切需求。此外,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在高盐高COD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工业污染治理难题,契合环保政策趋严的大背景。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