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房蛤毒素(STX)是一种吡咯并嘌呤生物碱,存在于贻贝、蛤蜊和扇贝等各种贝类中。石房蛤毒素分子式中氮、氧原子总数超过碳原子数,纯品外观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微溶于甲醇和乙醇,不溶于非极性溶剂,在高温和酸性条件溶液中稳定。
石房蛤毒素也是海洋生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拥有多种结构相关的天然产物,根据结构不同,其可分为非硫酸化、单硫酸化、脱氨甲酰化、双硫酸化和C-11取代等类别,各类石房蛤毒素类似物毒性水平各不相同。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29年石房蛤毒素(STX)及其类似物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经营指标深度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作为重要的神经毒素、Na+离子通道阻断剂等,石房蛤毒素及其类似物具有高活性、超毒性、分子量小等特点,在海洋生态学、化学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环境保护、医学诊断与药物开发(可开发长效麻醉剂)、军事生物战剂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开发潜力。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误食会出现口唇麻木、四肢肌肉麻痹、呼吸肌麻痹等症状,国内外均制定了以石房蛤毒素为检测指标的贝类水产品及其制品PSP限量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小鼠生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麻痹性贝类毒素试剂盒相关企业包括美国REAGEN、广州万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欧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石房蛤毒素及其类似物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国内外均在积极开展其研究工作,包括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新西兰Cawthron研究所、国防威胁减少局(DTRA)、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有机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相关成果不断涌现。
石房蛤毒素关键结构单元合成复杂、成本较高,目前虽已出现多种合成方法,但合成路径多依赖于极性键的断裂,总产率及模块化程度较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团队通过应用自由基逆合成断开、C–H官能化逻辑和生物催化,实现了迄今为止石房蛤毒素家族的最高效、可放大合成(<10步),相关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近几十年来,石房蛤毒素研究开发不断深入,国内外在其毒性结构、活性研究、致病机理、全合成及应用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神经毒素、Na+离子通道阻断剂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石房蛤毒素及其类似物应用前景将更加明朗。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