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又称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指用于防治机体因细菌、花粉、病毒等抗原性物质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抗过敏药物可分为抗组胺药物、过敏反应介质阻释药、组胺脱敏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抑制抗原抗体反应药物等;根据给药方式不同,抗过敏药物可分为口服药物与外用药物。
从细分市场来看,在药物类型方面,口服抗过敏药物具有安全性高、便于携带、储存方便、适用范围广、服药时间灵活等优势,是目前国内抗过敏药物市场主流产品类型,代表性药物包括扑尔敏、息斯敏、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在药物作用方面,抗组胺药物是市场主流,其具有药效快、作用时间长等优点。截止目前,抗组胺药物已经历三代产品更迭,分别为包含赛庚啶、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在内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包含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在内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包含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在内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其中地氯雷他定是目前国内抗组胺药物市场销量最高的产品,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沙尘暴天气频发等均为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尘螨、尾尘、真菌、动物毛皮、杂草花粉等均为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总体来看,过敏性疾病病因复杂多样,且具有季节性特征,目前我国过敏性疾病患者数量较为庞大,已超1.5亿人。在此背景下,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3-2028年抗过敏药物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我国抗过敏药物市场需求空间广阔,2022年国内抗过敏药物市场规模已达68.2亿元,同比增长5.8%。
抗过敏药物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着变应原培养与纯化工艺难度大、变应原制品标准化工艺难度大等问题,行业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目前我国抗过敏药物企业主要包括扬子江药业、我武生物、药友制药、科宝制药、普利制药、恩瑞特药业、仟源保灵药业、华邦制药、联环药业等,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超八成市场份额,国产化水平较高。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国内过敏性疾病患者数量持续上涨,抗过敏药物市场需求有望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同时伴随着本土企业相关药物研发进程不断加快,国内抗过敏药物行业发展潜力将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