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质控品在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到分子诊断、微生物学、免疫分析、临床化学、血液学等检测类型,终端应用场景包括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保健中心、体外诊断企业、实验室等。第三方质控品约占据质控品市场一半,但与原厂质控品相比,第三方质控品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目前仍由美国伯乐、英国朗道等国外企业占据主导。
质控品是指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标本或溶液。质控品种类繁多,根据提供方不同,质控品分为原厂质控品和第三方质控品,其中第三方质控品又分为独立第三方质控品、非独立第三方质控品,独立第三方质控品是指与测量程序制造商或校准品无关、由第三方制造的质控品。
独立第三方质控品由第三方独立开发,不受仪器、制造商的影响,具有独立性、公正性、通用性特点,更能客观地反映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水平,最大程度减少质量风险。且独立第三方质控品复合程度高,通常可涵盖多个检测项目。因此ISO 15189、CLSI C24-Ed4均更推荐使用独立第三方质控品。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3-2028年第三方质控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第三方质控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体量较小。但随着医疗质量控制要求提升,第三方质控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行业内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包括上海润达、美康生物、达安基因、苏州普瑞斯、郑州安图、江苏质源等。在国产替代大背景下,本土第三方质控品企业市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3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要求全面提高检查检验质量;2023年11月,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要全面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国家对医学检验质量重视度不断提升,作为质量控制工具,第三方质控品市场势必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第三方质控品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本土企业市场占比较低,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国内技术进步,第三方质控品国产化进程将加快。作为质量控制工具,第三方质控品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随着医疗检验质量要求提升,第三方质控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