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感受器是眼盲症的一种新治疗方案,其可以替代天然光感受器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导入大脑,实现视觉功能修复。
视网膜是人眼结构之一,也是大脑和视觉研究中最主要部分之一,具有变换光信号为电信号的功能。视网膜位于眼底最深处,其外核层为光感受器细胞,人类光感受器细胞分为锥体细胞(视锥细胞)、杆体细胞(视杆细胞)两类,其中杆体细胞是暗视器官,光敏感度高、分辨力低,主要负责夜晚及低亮度视觉,锥体细胞为明视器官,光敏感度低、分辨力强,主要负责感知颜色、辨别细节。
光感受器细胞具有产生视觉信号的功能,其退化、变性或损伤是导致眼盲(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Leber先天性黑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等疾病发展均会伴随着光感受器退化。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4-2028年人工光感受器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经营指标深度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人工光感受器具有天然光感受器细胞功能,可用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视力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中5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25%。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需求旺盛,人工光感受器临床应用潜力巨大。
近年来,作为眼科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人工光感受器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其设计复杂,目前人工视网膜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临床应用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修复视觉功能”是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袁源智团队共同研发的成果,入选了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是基于纳米材料的一种无源医疗器械,202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率先实施了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植入手术。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基于中国人群的视锥细胞正常人数据》于2024全国眼底病会上发布,其不仅完善了视锥细胞特征,还为人工光感受器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标准。人工光感受器可用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工光感受器临床应用空间在不断扩大,随着技术突破,未来人工光感受器在临床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