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代细胞培养是指直接从生物体组织中分离并培养的细胞,这些细胞未经过永生化处理,保留了其原始组织的生物学特性。与细胞系相比,原代细胞更能反映体内细胞的真实状态,原代细胞培养的关键特性包括细胞来源的多样性(如肝细胞、神经元、免疫细胞等)、有限的增殖能力以及对培养条件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其复杂的培养需求,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对培养基、生长因子、培养设备等有较高要求,这直接推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原代细胞培养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药物研发中,原代细胞被用于药物筛选、毒性测试和药效评估,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反应。在基础研究中,原代细胞为研究细胞生物学、疾病机制和基因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此外,原代细胞还在再生医学、免疫治疗和个性化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用于干细胞治疗和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发等。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29年中国原代细胞培养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原代细胞培养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北美和欧洲是主要市场,得益于其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和科研投入。而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较快,主要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现阶段,原代细胞培养行业竞争格局多元化。国际上,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默克集团(Merck KGaA)等大型跨国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广泛的产品线和全球销售网络,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内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如武汉普诺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赛百慷(上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但国内多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国际企业差距较大。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未来,随着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需求的增长,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将更加注重细胞来源的多样性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其次,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提高原代细胞培养的效率和一致性,降低人为误差。此外,3D细胞培养和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原代细胞在疾病模型构建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