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教育 > 洞察 >

美国的教育方式哪些是我们该学习的

2015-05-29 09:39      责任编辑:莫南    来源:未知    点击:
分享到:


        近期,电视剧《虎妈猫爸》在国内热播,同时也引起了大家对教育的讨论和关注。同时也被国外的华人的关注,在此部电视剧中,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狠”让国外教育也很受启发。有一种声音再说,美国、欧洲很对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中国虎妈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相似。
 
        美国教育让人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既不咄咄逼人,也不要甘心受委屈,更不要两面三刀, 而是做到坚持原则但不卑不亢。在美国职场,只有这么和人去交流,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长期保全自己。而这种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是从小练习出来的,虎妈们长期压制孩子,不关心他们内心需要,让其从小屈从自己的意志,当受气包,从长远去看,会伤害孩子的发展。
 
        虎妈剧的热播,也让妈妈们找到了存在感,也似乎找到了自身行为的合理依据。那位妈妈还抨击了所谓美国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一说在美国本不存在,这种辩论是和“稻草人”在辩。一个不存在的现象,一个人在那里攻打得高潮迭起有什么意思?那位妈妈作者批评被误解的“快乐教育”,无非是要重申“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的陈词滥调。
 
        美国教育界对于教育的讨论,比“吃苦”还是“快乐”这种讨论精细得多,并非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比如在困难上,美国教育界一直在讨论什么是“可取的苦难”,什么是不可取的困难。选择可取的困难,让学生迎难而上,敢于攻坚,是教育界的共识。回避“不可取的困难”,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情上做无用功,同样是家长、老师长期探讨的话题。
 
        中美教育的不同,不是谁更鼓励吃苦的问题,而是大家的教育目标大不相同。大家在“学什么”上的差异更为根本。如果大家去看看美国童子军等组织的章程,和学校的学生手册,会看到美国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素质界定,和我们多有不同。大家只是在不同的问题上发力。这不说明我们能吃苦,他们不能吃苦,这样的笼统概括没有意义。让人不分青红皂白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白白吃苦,不过是折磨的别名。
 
        看国外的教育,家长让孩子主动地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是孩子们主动去学习,而不是家长去逼的。做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友好的亲自关系,引导孩子、激励孩子去学习。学习事关人的大脑和内心,那自然要一人为本,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独立成人,这才是作为父母最操心的,而不是硬逼着孩子去学习,这样你难受,他也难受,何必呢?

关键字: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