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并非新话题,从上世纪中期开始,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就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早期出现的机器人,更多的是为了帮助人类去完成一些需要足够力量进行的体力活,伴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机器人已经可以胜任许多人类脑力活了,包括金融、写作、计算等领域。
但是,在机器人换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有机器人除了布置成本过高之外,还在产业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思界
产业分析师介绍单纯的工业机器人(仅包括机器人,不含机器人安装、调试及配套服务)价格并不高,主流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根据负载能力不同,售价区间在十到四十万,一般情况下一台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在5到8年。
将之前以工人操作为主的流水线,变为由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为主的生产线,需要第三方即系统集成商,来根据客户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机器人的最终部署。目前,国内集成商的整体价格在机器人售价的2到3倍。
同时,如果使用的机器人过多,还需要对生产先进行调整和修改,除了花费巨大,还需要停工,影响企业生产。
此外,对于大多数企业,其生产线与产品匹配程度较高,每一条生产线的末端工具、控制流程等,都针对于特定的产品。当企业改变生产产品需求时,之前的生产线需要进行调整,这就导致机器人系统需要重新设计和部署,这部分花费也导致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简而言之,单独的机器人无法直接用于工厂的生产线上,还需要很多外围设备的支持。虽然机器人本身是一种高柔性、高灵活性的设备,但整个生产线不是,一旦涉及生产线变动,费用很高。
对于汽车等大型企业来说,一款产品的存续期可以达到五到十年,规模化、统一化的零配件生产链在这期间并不需要大规模进行调整。当企业淘汰某类车型时,刚好也到达了机器人系统的寿命周期末端。
而中小企业,其的产品一般以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为特征。正如第一点说到的,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在5到8年,但是对于中小企业,其单一生产线存续期可能连3年都达不到。
对于大型的3C企业,例如手机,更新速度快,产品调整快,强如苹果,主流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不过一到两年。而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与布置,动辄就需要几个月,很有可能代工厂的成本还没有收回,产品已经下架。
从部署成本、机器人生命周期、产品更迭周期等方面来说,机器人系统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根据新思界发布的《2017-2021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富士康部署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到生产线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富士康昆山工厂裁员6万人。尽管机器人在单价成本上远超人工,但是机器人在工作时长、劳动强度上都不是人类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