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各大宣称知识付费的平台纷纷出现,迅速累积起成千上万用户;而一些“知识大牛”也赚得盆满钵满。好景不长,时至今日,曾经火爆的知识付费产品纷纷下架,或转而免费,似乎这波热潮开始“退烧”。
过去的一年里,知识付费在整个互联网迎来快速发展期。分答、知乎、豆瓣、喜马拉雅FM、蜻蜓FM、小密圈、新浪微博等多个平台都曾推出自己的付费产品,短则数秒的语音,长则周期一年,定期更新的视频或长文,都可以成为变现的产品。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参与人数约3亿人,提供服务人数达到了2500万;预测2017年,我国用户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的总体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500亿元。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后,由于内容的缺乏与不精致,冲动型的粉丝消费正在转化为理性的知识需求,知识付费市场的热潮在“退烧”。
今年9月,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和网红papi酱先后停更了“得到”和“分答”,给出的理由是“运营成本过高”;10月,一篇题为《罗振宇的骗局》的10万+爆款文章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直指一些知识付费的“零性价比”;,微博推出开放式问答,为用户提供分享和传播知识的新工具。微博的问答模式很早就有了,只是这用了“免费公开”思路。
知识付费热潮的兴起,一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发展型消费提高;二是得益于移动支付的普及,对内容和知识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发生转变;三是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选择行为更为成熟。
但目前的盈利转化过得很艰难,流量入口大的平台流量虽大,但转化率其实并不高,比如知乎的转化率仅有2.3%。喜马拉雅年费是188元,但转化率也只有3%。
作为2017年最好的行业之一,知识付费依旧是风口。目前国内“知识付费”还是停留在争夺用户和变现上,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少,而这恰恰是让“粉丝”转化的重要手段。
新思界
行业研究员分析称,知识,或知识服务成为商品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将逐步克服自身的很多问题,比如内容标准、质量评价、知识产权、监管审查等。未来很可能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提供专业知识内容,这类产品仍会保持比较高的价格;另一个是走向免费,以此吸引更多用户,再以流量获取相关的利润。但终将是从模式到内容的比拼。如此,知识服务产品才能实现定位更精准,内容更优质,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