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思界资讯 > 思观点 >

建筑减隔震普及率逐步提升 行业整体发展尚不成熟

2019-07-25 15:44      责任编辑:周圆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建筑减隔震普及率逐步提升 行业整体发展尚不成熟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9%。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提高建筑物的减隔震能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建筑减隔震即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技术的简称。建筑减震技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应用于抗地震和抗风震,但其抗地震效果较差,设计复杂繁琐,工程造价较高,震后需修复后才能使用;建筑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抗地震,其抗震效果较高,设计简单,易操作,经济性良好,震后建筑物不需维修或简单维修即可恢复使用。对于抗地震效果来说,隔震技术比减震技术效果更佳。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建筑减隔震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累计已建成的减隔震建筑工程为5100余个,其中,隔震建筑工程占比为84%,减震建筑工程占比为16%;2017年新开工的建筑减隔震工程共2000余个,其中,隔震建筑工程占比为70%,减震建筑工程占比为30%。我国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应用以隔震技术为主。
 
  在我国,云南省是地震频发的省份,同时也是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省份。2017年,云南省隔震建筑工程数量在全国总量中的占比达到72%,减震建筑工程数量在全国总量中的占比达到57%。云南省是我国减隔震建筑工程占比最高的地区。
 
  在全球市场中,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国家建筑减隔震研究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应用占比较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抗震技术较为落后,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占比较小,受到的地震损害比发达国家严重。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震级为8.0级,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6.9万人;全球减隔震技术应用最为成熟、广泛的日本,在2011年9.0级的东日本大地震中,死亡人数为1.6万人。作为地震多发国,我国建筑减隔震技术研究、推广意义重大。
 
  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日益重视,以及我国建筑减隔震技术日益提升、宣传普及度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占比逐步攀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统橡胶制品企业、桥梁支座生产企业等开始进入建筑减隔震行业,但较多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只能提供减隔震产品,缺乏提供配套解决方案的能力,我国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技术较为成熟的建筑减隔震服务企业仅为14家,行业整体发展尚不成熟。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由于地震所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建筑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意义重大。随着建筑减隔震技术的优良性能逐步显现,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普及率逐步提升,较多企业进入市场布局。但现阶段我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未来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