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思界资讯 > 思观点 >

遥感技术不断发展 卫星发射数量逐年增加

2019-08-31 20:48      责任编辑:唐夏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遥感技术不断发展 卫星发射数量逐年增加
 
        遥感是指通过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所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进行收集、提取、判定、加工处理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遥感具有可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周期性、数据综合性等技术特点,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可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料,具备较高的军事与社会经济效益。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发展至今共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遥感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摄影测量的基础上起步的,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航空遥感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拍摄,并将航空图像应用于地图制图等方面,揭开了现代遥感技术的序幕。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之后,随着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光电技术使得遥感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化呈像,摆脱照片成像;空间技术发展使得在航空航天平台上能够装载性能更强的遥感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成像的数百个波段数据处理得以实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遥感技术及多领域应用已进入新的阶段。现在它不但可以被动接收地物反射的自然光,还可以接收地物发射的长波红外辐射,并能够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主动发射电磁波,实现全天候的对地观测。遥感技术与国民经济、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比如土地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监测与作物估产、灾害预报与灾情评估、海洋环境调查等,包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监测、电子地图与导航等活动,遥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21世纪,遥感科技已显现出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三高”新特征,并开拓了更多的应用新领域,其中一个核心就是遥感大数据领域。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2023年商业遥感卫星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遥感卫星系统研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形成了气象、海洋、陆地资源和科学试验等遥感卫星系统,也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基础,2018年,我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达到40颗。但总体来看,我国遥感卫星技术水平和商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持续、稳定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源严重不足,急需发展以商业模式运营为主的遥感卫星产业。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