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按照系统的使用与参与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有公众参与的政府权利运行与监管平台及供机构内部使用的机构专属应用系统二类。政府权利运行与监管平台按照功能分类包含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察和便民服务、公共服务、中介服务等。机构专属应用系统则对应于各政府机构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各级政府的工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济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劳动保障管理部门等单位,以及党建和军队等单位。电子政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下,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工作已经在电子证章应用、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政府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全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并初步实现了各部门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统一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府信息共享的实现进一步扩大了电子政务的涉及范围,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方面的统筹管理水平、社会开放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
《2019-2024年电子政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6811,全球排名第65位,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政府对政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行业推广等宏观政策日趋完善,电子政务市场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根据沙利文数据统计,2014 年至2018年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年复合增长率达13.5%。2018年其规模数据为3,060.0 亿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革新,电子政务也迎来新一轮的升级浪潮。国家相继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文件,对政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指出,要“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迈入‘集约整合、全面互联、协同共治、共享开放、安全可信’的新阶段”。电子政务依托于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构建,到“十三五”末期,逐步形成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80%以上政务数据资源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使政务数据和社会民生数据进一步融合,进一步提高政务的治理和统筹能力。
新思界
产业研究员认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和电子政务的协同一体化发展目标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距离。2018年4月,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了《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8)》,评估显示,全国电子政务发展呈现不平均、两级差距较大的情况。未来,在电子政务落后地区的建设方面以及全国一体化设施的建设方面仍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预计2024年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