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造船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位于全球领先水平。近代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造船工业发展缓慢乃至停滞,建国后经过长达七十年的发展,使得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造船工业体系和成熟的船舶工程产业链,而中国也再次成为全球最大船舶制造国。
从全球市场来看,根据BDI指数,目前世界航运业景气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世界航运市场发展不振,使得市场上对船舶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这也严重影响了全球船舶市场的发展。截止到2019年6月,在全球市场仅成交新船400艘,新接订单量约为2500万载重吨,较上一年同期减少约50个百分点,全球船舶市场发展呈现放缓甚至停滞状态。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9-2023年船舶制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由于受到全球船舶市场低迷的影响,再加上我国船舶工业进入结构调整期,因此规模和盈利均有所下降。据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1-6月,我国累计造船完工量达到1966万载重吨,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2个百分点;新接订单量为1206万载重吨,较上一年同期下滑了46.9个百分点;手持船舶订单量为8172万载重吨,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另外,在2019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37.7%、51.8%和42.9%的份额,在整体船舶行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仍继续保持国际领先。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随着我国船舶行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市场集中度将会得到提升。近年来,由于整体市场发展持续放缓,使得我国一些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民营船舶企业逐渐退出国内市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减少至1200余家。但同一年,我国综合实力排名前10的企业造船完工量达到全国总量七成以上,与上一年相比仍有所增长;新接订单量也达到全国总量的近八成左右,较上一年也有所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船舶企业数量减少,但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全球船舶市场发展形式不容乐观,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受起影响,再加上我国船舶工业进入结构调整期,导致我国船舶市场规模和盈利均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船舶行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会淘汰一部分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促使市场集中度得到提升,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