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化学成分为谷氨酸钠,是一种鲜味调味料,与盐混合使用可以增加食物鲜味,同时还具有缓和碱、酸、苦味的作用。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9-2023年中国味精行业竞争格局与主要竞争对手分析报告》显示,味精在我国市场中是一种常见调味品,在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味精产销地,2018年,我国味精产能在全球总产能中的占比达到75%以上,行业规模庞大。
我国味精行业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全球味精生产大国。我国味精行业产量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味精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酸水解法、发酵法、水解蛋白发、石油裂解丙烯合成法等。现阶段,我国味精行业生产工艺主要采用发酵法,生产原料主要为淀粉、糖蜜、醋酸、乙醇等。
我国大部分味精企业以玉米作为原料淀粉的主要来源,我国玉米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味精行业在分解、提炼、发酵等生产环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煤炭是味精行业生产所需的重要燃料,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受原材料、能源供应量的限制,我国味精行业产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位,区域集中度较高。
我国味精产能持续扩张,2011年以来,产能过剩现象日益严重,叠加原材料、能源、运输、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在供给侧改革以及环保政策的压力下,味精行业落后产能退出速度加快,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产能过剩现象逐步好转,行业结构得到优化。但我国鸡精行业发展迅速,与味精行业展开市场争夺,对味精市场的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同时,国内外还存在较多对味精食用安全性的质疑,即使现阶段尚未发现味精正常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依然对味精行业发展造成一定打击。我国味精行业经过长时间发展,生产工艺基本没有改变,市场中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国民消费观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味精行业未来发展急需技术创新,向高品质、健康化、营养化方向转型。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受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味精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在供给侧改革与环保政策作用下,行业结构得到优化,但差异化竞争仍未形成。在社会舆论不利,以及鸡精行业的冲击下,我国味精行业亟需转型升级,创新生产技术,研发推出品质化、健康化的新产品,增大宣传力度,扭转行业发展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