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国务院去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中国体育产业开始呈现“万物疯长”的势头。但商机背后,中国体育产业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作为《意见》的亮点之一,“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一经发布,便逐渐带来利好局面:马拉松等赛事数量迅速增加,群众参与热情明显高涨。但部分机构办赛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够却是不争的事实。9月的男篮亚锦赛屡遭吐槽;8月的意大利超级杯因赛事运营、转播能力等缺陷备受诟病;5月的“艾弗森中国行”闹剧连连……
对此,北京大学体教部副教授亓昕指出,“松绑”并不意味着不加监管,“虽然体育部门放开了赛事主办权,但其‘裁判员’的身份不能丢失,其协调、引导和协助作用对赛事运营机构大有裨益”。
体育学者易剑东提出,可以借鉴“奥运会知识转让”的模式,将办赛经验、体育知识等进行总结,供其他主办方学习,逐渐形成成熟的办赛机制。
《意见》还提出放宽转播权限,于是赛事版权积累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发力点,随即天价转播费便频频爆出。
对此,易剑东表示,我认为,竞相购买比赛转播权存在风险。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国际赛事版权价格虚高和中国版权贸易逆差。中国企业在版权买卖上具有排他的思想,互相比价。欲实现更大收益,购买转播权的媒体要多在转播内容的后期加工、制作和其他商业价值开发上下功夫。
然而,业内人士张立却有不同的看法:“赛事版权价值大小是诸多因素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希望目前中超联赛的天价转播费,能够为提升赛事的精彩度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最终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纵观全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并非追求数字的攀升,而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现存的体育经纪人匮乏、知识经验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