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拉松、长跑、铁三项等运动风靡全国,中国已经进入了“运动热”模式,中国的体育产业也再次被看好。在经历了2013年的销售下滑、订单数量增长低迷等困境后,体育用品行业库存危机显然已经得到缓解。
早在今年6月份的耐克2015财年电话会议上,耐克品牌总裁崔佛·爱德华在电话会议上介绍称:“中国市场的库存又回到了正常水平。”
10月16日,耐克预测2020年度收入可突破500亿美元,预计长期收入增幅介于高一位数至低两位数之间;大中华区为中两位数增长率,收入达到65亿美元,贡献率超过10%。
体育用品公司们用业绩验证了这种信心。在截至8月31日的2016第一财季,耐克的营收同比增长5%,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大增30%。阿迪达斯8月6日公布的财报中,今年第二季度,大中华区实现销售额5.64亿欧元(约合6.4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增幅在阿迪达斯全球七大市场中再次首屈一指。
库存危机更为严重的本土公司形势也在好转。李宁刚刚公布了明年第二季度的订货会订单,按年增长为10%至20%高段,同一天,匹克体育称第三季度同店销售额较上年同期高单位数增长,361度称明年夏季的订单按年增长15%。
2015年上半年财报中,本土前五体育用品公司都不同程度增长,排名第一的安踏同比增长24%,营收超过51亿元;而连续三年亏损的李宁公司全年扭亏也基本成为定局。2015年上半年财报中,亏损从同期5.85亿元大幅收窄至29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李宁税息前利润加折旧及摊销(EBITDA)扭亏为盈,达2.6亿元。
政府的推动以及正在兴起的运动健身热,无疑加速了体育用品公司恢复的节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根据目前已出台的30个省级政府实施意见,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之和将近7万亿元,已经突破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行业研究人士认为,体育用品公司的复苏不可阻挡,但目前运动品牌的细分化和专业化愈趋明显,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打造领域内的专业化品牌,是体育用品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