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体育产业大热,一大批与体育相关的App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难免鱼龙混杂,优劣难辨。对于那些决心锻炼,结果却遭遇“黑教练”忽悠的你们,不仅没能取得健身的效果,反而遭受运动损伤,得不偿失,所以,面对体育消费维权难的现状,出门锻炼一定切记勿贪小便宜。
10月21日,杭州市体育休闲协会联合杭城主城区的67家健身场所和相关产业单位,联合发表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诚信经营企业权益,抵制无资质、无证体育经营活动的声明》。目的就是规范市场,同时也提醒消费者,理性选择健身场所。
99块全国包月——这是某款运动场馆App打出的广告,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像这样类似的广告还有很多很多,但事实上,这样的产品有着许多限制和问题,诸如无法在晚间黄金时段和节假日使用,经常无法预约成功等。
随着全民健身的日益普及,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运动产品和服务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结果造成权限不明而产生纠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诚信经营企业形象的一种损害,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践踏。
互联网+概念渐入人心,体育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也让不少一直以来存在于体育健身服务业、培训业的无证经营、无资质指导、低质量培训的问题,堂而皇之地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这种类型的互联网应用无非是把其他行业的互联网平台生搬硬套地转移到了体育服务业。有的采用打擦边球的形式,借传统健身场馆(包括游泳馆、高尔夫球馆、青少年培训等等),进行低价的健身指导。
这种行为不单忽略健身场馆的运营成本,而且隐患极大,一旦遇到安全事故,执教方、网络产品运营方无力承担赔偿责任,那就只能由消费者自己承担。现在存在于体育消费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追责困难,对于侵权行为很难界定和取证。
在诸多正规的健身机构代表看来,互联网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经”是好的,只是念“经”的人念歪了。所以,互联网体育市场需要一系列的规范文件或行业标准加以规范,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对于消费者来说,体育消费应该建立在价格和服务成正比的消费理念上,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适得其反,甚至遭受运动损伤,这样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