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底,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简称中超)宣布与体奥动力公司以5年8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签约2016-2020赛季的版权协议,平均单价是中超2015赛季的20倍,消息顿时占据各大媒体头条位置,赞誉和质疑蜂拥而至。本文特地对中超联赛版权的价值做出解析,并对中超联赛版权未来的价值做出预测。
从与世界主流联赛的电视转播合同的横向对比来看,中超联赛做为中国(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竞技性职业体育联赛,2016-2020年赛季的5年80亿元人民币(年均16亿)的版权协议并不贵;但在纵向对比上,2015年中超版权收入8000万,新合同的年均单价是今年的20倍,也就难免遭业内外人士质疑。
从联赛质量来看
中超的技术性、对抗性处于世界中游水平,与欧洲主流足球联赛(英超、西甲、德甲)的差距在于对抗性、整体性和预判意识上有一定的差距;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足球联赛相比较,中超在预判意识和整体性上偏弱,在身体对抗性上占优;近年来超级外援不断加入,带动了技战术的不断提升,联赛质量进步较快。
从联赛可持续发展来看
2012年以前中超联赛格局并不理想,传统足协的强势地位限制各个俱乐部的权利,尤其在收入分配和电视转播谈判中存在着协会、俱乐部和球员之间的零和博弈。具体而言就是:三方都知道竞技性职业体育联赛是赚钱的生意,但在具体的行动上因利益关系不能达成共识。
足协利用自己半官半商的性质,一方面行使自己官方的领导特权,一方面希望俱乐部多投入资金加强球队建设,获取更多的整体收入,因为任期时间有限和个人政绩的关系,常因国家足球队的短期成绩而随意通过缩短赛制影响联赛的正常发展,甚至导演假球事件。
足球俱乐部的老板在明白形势后采用占坑政策,一方面在迎合地方政府政绩的同时,为自己主体企业争取更多的土地、税收等优惠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压低球员的薪资待遇、降低球场标准等措施缩减成本,最低限度是保持俱乐部在中超的基本位置;若政策形势有利,此举就是提前布局,若形势保持原状或恶化,成本投入较低的情况下保留中超的名额意味着为地方政府的争光,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吃青春饭的球员在联赛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较低的收入和保障措施不足使得球员在比赛往往有所保留,上进心不足,联赛质量自然下降。
三方的零和博弈使得形势日益糟糕,恒大集团为推广自身的品牌在足球低潮期介入足球领域,的确带动了整个联赛的发展,对提高质量有一定的促进意义,短期作用明显。但从长期来看,联赛的收入分配制度、话语权分配和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道路其实不难,模仿英超的制度,再适当改进即可。
从区域的经济规模和消费能力来看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消费能力欠佳,但增速较快,目前仅中产阶级规模群体已经超过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横向对比来看,美国经济规模冠绝全球,国内体育市场足以容纳五个竞技性职业体育联赛,版权费用昂贵;欧洲主要经济强国经济规模和国内消费能力为竞技性职业体育联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联赛版权费节节攀升;巴西和阿根廷的足球竞技性水平较高,但受困于糟糕的经济环境,版权价值对总收入的贡献有限。中超所处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对版权价值有极大的优势,截至目前潜力发挥的不足5%,但足以让体育界震撼!
从体育市场开发深度看
虽然中国的竞技性职业体育联赛在质量和制度上仍与世界先进的联赛有所差别,但体育市场的开发随着欧洲足球和NBA在中国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深度,无论是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还是对相关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没有像美国和欧洲那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国内中高端人群中影响重大,中超版权的大合同受此影响较大。
从区域市场地位来看,中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国内的CBA虽然比赛质量达到世界篮球联赛中上游水准,在较短的赛制安排显得极其业余,无法对中超构成威胁;乒超水平虽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管理制度、联赛市场推广不足,难成气候;国外的NBA、英超、西甲和德甲等职业联赛虽然在中国拥有较多的球迷基础和市场,但由于地域、国别和直播时间等原因,在中国市场对中超的威胁不大。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的分析师认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相对较深的市场开发力度、足协改革良好的预期和中超在国内职业体育圈强势的地位是促成5年80亿转播协议的主要因素;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CBA虽被中超准大额版权协议在内心里惊起了一丝涟漪,但2015-2016赛季常规赛只有38场,年轻球员成长性慢、市场影响力差,总体仍处于作死节奏,未来几年对中超影响不大,其他联赛更是不足虑。
未来中超联赛的版权价值主要在于自身联赛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足协改革的带来的权力分配、收入分配、市场开发体系建设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的规模和消费能力远大于英国,不断向美国靠拢,以中超在国内的地位类似于NFL在美国、英超在英国的地位,若足协改革顺利,随着体育对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渗透,2025年中超联赛的年均版权价值突破100亿人民币并不值得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