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前,国务院发布了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站在产业高度明确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现在,体育产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并且呈现井喷之势,!虽然在大浪潮卷不到的地方也存在很多,但这或许会成为企业成长的新动力!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投资竞争激烈
一纸《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让体育产业一跃成为中国具潜力的行业之一。《意见》出台之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美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410亿美元,约占GDP的3%。而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产业年产值为仅为136亿元,仅占GDP的0.6%。
《意见》出台之后,体育产业的概念被频繁提起,从最开始的主要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内的主要投资方向。去年《意见》出台三个多月之后,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在北京启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也着手修改相关政策,配合体育产业发展,从政策层面完成松绑。
2015年,北京与张家口携手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占据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头条!这又将成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新领地。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刘敬民曾表示,举办冬奥会无疑将大大推动体育产业提升。冰雪运动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预测,2022年冬奥会将创造3000亿元产值。
除却冬奥会将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嗅觉灵敏的商界人士更是瞄准了体育产业这块亟待开垦的处女地,阿里巴巴、乐视、万达、腾讯等巨头把目光拓展到全世界,触角遍及赛事转播权、赛事运营、电子商务以及体育周边产品开发等更加丰富的层面。比如:万达集团通过并购盈方体育和世界铁人公司,并一举成为世界体育产业的龙头企业以来,国内资本随之掀起了一股体育赛事版权的收购热。
10月28日,乐视体育宣布斥资近1.1亿美元买下2017-2020年亚足联旗下所有赛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媒体版权,并以7500万美元战略入股拉加代尔体育集团,持有拉加代尔旗下的世界体育集团20%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今年9月,乐视体育还在与美国 Netflix、阿里巴巴、万达集团的竞争中突围,以超2亿美元拿下英超2016-2019年三个赛季在香港地区的独家转播权。
又比如:在中超联赛2016至2020年直播权的竞标中,体奥动力以80亿元(近乎竞争对手两倍)的价格击败了央视、五星体育等知名企业最终夺标,远超市场预期。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正是属于华人文化旗下的子公司。近期各路资本对于海内外体育赛事、球队和俱乐部、体育传媒、赛事转播权的大笔收购屡屡成为市场的焦点。
国务院46号文件印发一年以来体育产业的热度从未降低。近期各路资本对于海内外体育赛事、球队和俱乐部、体育传媒、赛事转播权的大笔收购屡屡成为市场的焦点。据小编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仅国内资本对海外体育资产的跨国并购已超300亿元,2015年堪称体育产业跨国并购元年。
从各路资本大佬们的翻云覆雨、体育产业基金的不断涌现,再到上市公司的借势转型、优质体育IP估值的水涨船高,巨头鼎立、群雄争霸的态势也在体育产业内渐露雏形。体育产业下一步还有哪些风口?谁是守候在风口上的听风者、领航人?体育产业有哪些即将到来的投资机会?又有哪些陷阱?
体育产业并非几家独大 全球市场将被强势瓜分
包括腾讯、万达、华人文化、阿里和乐视等产业和资本巨头均已深度参与体育产业。其中腾讯将自身作为国内最大通讯平台的价值充分挖掘,在游戏和电竞上具有极强优势,通过并购把体育属性的游戏产业与互联网渠道紧密结合;而万达作为具有体育情结的巨头,在成长路径中不断寻找强大的体育IP,并且不断将投资目光转向海外优质资产;互联网媒体出身的乐视对于版权极为敏感并且善于运作,除了拥有互联网电视媒体,还很重视智能硬件的研制和拓展。
光大体育文化产业基金总裁、首席合伙人范南认为,在我国体育产业短短几十年发展历程中,已经呈现出各路资本和新旧大佬的迭代更替现象,映射出一道五光十色的资本图谱。他指出,初期的体育产业以政府垄断型企业为主,具有政府资源、体育行业资源的国有企业——如中体产业率先进入资本市场,寻求突破;第二波企业是服装加工类的体育产业淘金者,随着体育用品的普及,受益于出口经济的发展,以李宁、安踏、匹克等为代表的鞋服类企业从民间起家,逐渐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市场。
而第三波中国体育产业的爆发与体育媒体+互联网的大发展相融合,“体育+媒体+互联网”成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引擎。近几十年来,正是由于媒体传播技术的革命带动了体育版权收入的爆发式增长,进而引发了全球体育产业大发展和盈利模式革命。
中国目前也正处在这一阶段,唯一不同的是,中国体育产业的转型同时赶上了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新媒体革命,具有更大的乘数效应。从现阶段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投资界的力量,分别是:上市公司群、PE、VC及其他金融投资机构们,以及近一两年来频频搅动体育产业蓝海的五、六家超级大佬们。未来的体育类企业,要么和这些国内知名上市企业合作,要么就依靠自身品牌力量去做市场,不过前者似乎符合中国现在国内民众的需求一些。
这些“大佬”包括腾讯、万达、华人文化、阿里和乐视等深度参与体育产业的产业和资本巨头们。黎瑞刚领军的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旗下公司近期80亿买断五年中超版权,在体育产业投下重注,则是根源于其对影视传播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内的战略布局。而阿里从参与恒大俱乐部开始就显示了其在体育领域的出手不凡,在体育领域的大举发力指日可待,后劲十足。
收购海外体育资产仅仅是第一步
目前国内大多公司数还没有找到投资体育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海外体育资产的收购仅仅是第一步,收购完成后针对被收购俱乐部的经营方式、改造、与国内产业的整合以及涉及球员的运作方面才是收购的真正意义。
关于资本市场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推动,瑞思资本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北方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世渝给予肯定。他提出,在体育产业逐渐市场化的进程中,体育产业由过去政府“重成绩,轻收益”的模式逐渐转变。同时,消费者对于体育产业的需求和消费能力也会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而逐步升级。另外,大数据、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会重新定义体育产业的价值,产业衍生品的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
王世渝表示,在目前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能力、体育赛事的商业开发和运营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背景下,并购优秀资产将成为未来的方向和趋势。不过在他看来,体育产业最终应以增强全民运动体质为落点,上市公司对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必须有着明确合理的目标。
同时,王世渝对于市场对体育产业的过度追捧保持冷静:“在目前资本市场资产荒、上市公司急于寻求业务转型、突破、增长点的大环境下,体育产业即成为市场的追捧热点,要避免过度跟风、炒作的趋势发生。”
他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司还没有找到投资体育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海外体育资产的收购仅仅是第一步,收购完成后针对被收购俱乐部的经营方式、改造、与国内产业的整合以及涉及球员的运作方面才是收购的真正意义。
纵观两宗足球收购案,中方资本都表示将以青训和球员培养作为首要目标,而对于商业运作、资源整合、赛事经营等方面并没有过多提及。对于是否看好国内资本继续收购国外顶级足球俱乐部时,王世渝抱以客观态度。“如果上市公司在国内没有涉猎足球产业或没有足球俱乐部作为基础,容易出现战略意图不清等尴尬局面。”他认为,国外知名度高的俱乐部投资的难度和投资力度相对较大,可以说是优质优价。而小球队虽然初始投入较低,但需要投资方不断地进行后续投入,各有各的战略。另外,王世渝向记者透露,对于欧洲优秀足球俱乐部的收购将成为明年的重点投资项目之一。
而对于46号文出台一年以来体育产业的变化,范南总结为:有量变,无质变。他认为,一方面,体育产业受政府和资本的重视程度有所改观,不仅创业型体育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传统的体育类公司也在争先恐后地进行转型,海外体育资产的收购变得更为频繁和大胆,与体育有关的投资基金也数量激增,资本市场上相关股票几乎全部遭到爆炒。但另一方面,一线的体育公司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并无显著变化,虽然体育版权的抢筹潮愈加剧烈,但IP价值却参差不齐。体育类企业普遍体量较小,盈利能力较弱,专业人才缺乏,难成气候。
“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需要把目光投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大产业。”范南表示。
就目前中国市场而言,中国人较为擅长的体育项目,诸如:乒乓球、跳水、排球等,虽说代表了世界顶尖水平,但环顾整个体育圈,足球、篮球、橄榄球、田径等全世界范围内追捧的项目,中国无一强项!这也无外乎姚明、刘翔、宁泽涛这样的凤毛麟角的体育人才一出现便被放到了媒体的头条。这也就是为什么收购海外的俱乐部和体育赛事转播权只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了。如何提高国内热点赛事运动员的水平或者开发中国强势体育项目,让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