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人均收入的快速增加和汇率问题都使得中国越来越不适合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广东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转移早在7、8年前就已经开始,距离中国较近的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制造业转移更热门的地区。但有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的转移,非洲要优于东南亚。
据行业人士透露,越南过去5年中人工工资的增长速度比中国的增速还要快。原因在于越南的人口总量无法承接中国制造业的转移。具体而言,一般一个国家人口的10%左右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据此估算至少有8500万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越南总人口不到2000万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只有不到200万人。因此中国企业如果大面积地向越南转移,很快就会出现招工难的局面,工人工资就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非洲:劳动密集型产业全产业链成本优势
制造业产业链的3大主体分别是制造商、贸易商和零售商。作为制造商,劳动力成本占据产品出厂价格的20%左右,而以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为例,其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
除了工资低,还要考虑劳动效率。通过系统培训可以让非洲工人的工作效率达到中国的70%。折算一下,可以带来大约19%的成本节约。
最后还要虑物流成本。由于非洲没有像中国那么成熟的产业集群,因此所有原材料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在中国物流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埃塞几乎100%的原材料都要从中国进口,所以要支付4倍以上的成本,占比从2%上升到8%。但19%的人口红利减去6%的额外物流成本,仍然还有13%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一般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5-10%,那么13%的利润率是非常可观的。
作为贸易商和零售商,在制造中心转移到非洲上有哪些获益?
欧美贸易商把订单下在非洲而不是中国也需要利益。为了支持非洲的发展,美国与非洲存在一个名为AGOA(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的贸易协定,欧盟与非洲存在EBA(除武器外一切都行,Everything but not arms)协定,据此,所有在非洲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欧美都是零关税,零配额。但中国制造的产品到美国,贸易商需要支付进口关税。省去的关税就是贸易商的利润。
另外,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欧洲贸易商的买货战略是“2-8战略”,即20%产品在欧洲周边国家生产,80%的产品在亚洲生产,如中国、孟加拉。但由于距离遥远,在中国生产需要提前6个月下大批量的订单。但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购买力降低,货品滞留在货架没有销路。但一批产品的“货柜时间”,即从上架到下架就是6个星期,因此不得不把滞销产品全部打折卖掉,否则集装箱在码头等待还要支付搁置费用。
所以在金融危机后,欧美大型贸易商开始把“2-8”分配改为“4-6”分配,产业链最上游已经把订单开始向周围国家转移。未来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从制造大国转变成购买大国。可能东南亚国家将会给中国做生产,美国会把拉美作为制造中心,而非洲对于欧洲至关重要。
还有一层压力来自现在快时尚(fast fashion)的潮流。3月米兰时装周,两星期后设计师就做好设计,6月产品就要上架,生产中心与消费中心的距离、物流速度变得更加重要。
非洲投资困难重重
虽然在成本方面,非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非洲的投资也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在于政府与相关部门(如:海关)打交道时,会因为相关部门的执行人员缺乏对产品和投资商的认识和了解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就需要投资商耐心的沟通。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困难。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虽然在非洲投资有利可循,但中国企业在进驻非洲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及投资政策,配备专门的人员,搞清对方国家的规定、流程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