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互动 > 话题 >

限塑令名存实亡 超市年售塑料赚千万

2016-02-16 18:48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限塑令名存实亡 超市年售塑料赚千万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没有执行,没有罚则,“限塑令”早就一纸空文。甚至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沦为商机盎然的“卖塑令”。

        的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换言之,我国消费的塑料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5%。道理其实都已烂熟于心:比如塑料袋自然降解一般需要200年以上,完全降解需要1000年;再比如折算成石油消耗,每年1万亿个塑料袋至少可以让300万辆普通轿车行驶500公里……限塑、乃至禁塑迫在眉睫。

        为什么生得其时的“限塑令”命途多舛?细究起来,无非三个原因:一是塑料袋本就缺乏价格弹性,有偿还是无偿,基本都是刚需。一两毛钱的支出,在购物中没有什么消费痛感;二是“限塑令”缺乏配套的监管执行,最终“徒法难以自行”。仅仅有“限”,但没有“罚”,在商家与厂家试探安全后,破窗效应就成为常态;三是宣传失效,没能从消费理念上扭转交易中的“用塑惯性”。

        仅有“限塑令”,而没有养成公民自律,在环保袋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候,免费塑料袋或收费塑料袋横行,就不难理解了。

        客观地说,限塑当然很难。比如英国超市实施“限塑令”了,有市民甚至直接拿走推车提篮以示抗议。但纵使千难万难,该做的还是不能止步。于此而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在德国,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需要缴纳回收费;又比如在韩国,100韩元购买的塑料袋,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再比如澳大利亚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零售市场宣传和推行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袋……这些功夫做到位,疏与堵相结合、限与禁相协调,白色污染并非是个无解的难题。

        其实,要扭转“限塑令”现在的尴尬状况,也很简单。一方面要严控生产环节,减少塑料袋生产的数量,另一方面则需推出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如果对于消费者而言,环保袋与塑料袋价格相差不多,又可以反复使用,他们自然就会少使用塑料袋。

        实际上,单纯以消费量计算,如果塑料袋真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那么,中国的“限塑令”确实是卓有成效的。至于沦为“卖塑令”一说,虽然相关收入构成超市的收入,但循经典的经济理论,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必定成为具体商品售价的补充,应该会导致售价降低,并不会成为消费者的额外负担。

        更多热点话题请关注新思界互动!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