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上,我国北斗
导航定位系统出色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兵仪式上,600多辆军车组成一个个方队,整齐划一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各方队的等速时间误差在0.3秒以内,相隔距离误差在10厘米以内。首次使用的基于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阅兵车辆训练考核系统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模块进入实用化阶段,北斗在大众应用领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相对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更为年轻,发展空间更大。
中国以“一箭双星”的方式近日成功发射第18、19颗北斗导航
卫星。经过十余天的太空旅行,双星首次搭建星间链路,第19颗北斗导航卫星通过星间链路,由第18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接收并传回第一帧星间遥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8月11日对外发布了这一消息。
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导航卫星区域系统从2004年启动建设,2012年年底已实现对亚太地区的正式运营。其标准服务精度达10米,已完全可以与GPS媲美。日前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年底前还将再发射两颗,进一步增强卫星间的互相通信功能。
随着自主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救灾减灾和手机导航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北斗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2020年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本身的服务精度只能在10米左右,但是很多的应用,比方说,智能交通、精密农业和城市智能管理,等等,其定位导航精度都需要优于一米,甚至达到几个厘米、几个毫米,那就需要提高这个精度,也就是修正北斗信号的误差,使得服务能达到高精度的水平,而高精度应用,是未来北斗系统应用增长快速的方向。
我国卫星导航及其应用系统所需的高科技人才与国际还有差距。因为搞卫星导航涉及领域非常广,人才培养和成熟的周期比较长,比如涉及基础科学就有物理、应用数学、无线电、复杂网络等,还有很多与产业相关的专业,比如芯片制造、软件、通信,等等。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北斗定位系统的发展,技术的成熟和相关领域的突破创新,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北斗定位系统行业的发展,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