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公司 >

BAT的焦虑与突围:移动支付篇

2015-11-18 13:51      责任编辑:章旻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BAT的焦虑与突围:移动支付篇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巨头“BAT”,在这个变局丛生的时代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挑战。具有硅谷精神教父之称的凯文凯利在2014年浙商大会移动化联网峰会中说道,“颠覆性的技术通常都是从边缘、从外面引申而来的;其实看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最大颠覆性和最大突破绝对不是来自于本身,而是它的边缘化产业。”
 
        BAT的焦虑
 
        显然,BAT也陷入了这样的焦虑之中,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市值从最高峰的119美元跌到了如今的78美元,跌幅超过34%,目前市值1963亿,略高于腾讯市值1835亿。这与去年9月份阿里上市飙升38%,给早期投资者带来巨额财富效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阿里CFO蔡崇信近日表示,阿里不希望往后看事情,而是往前看。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阿里主营业务的放缓是不容置喙的事实,上季度财报显示交易增速从50%以上降至34%,而其电商领域的对手京东,则在2015年前两个季度中,同比增长了99%和82%。艾瑞咨询预测,纯电商已进入规模收益下降的时代,从2018年起电商年增长率将降至16%。
 
        阿里巴巴并非是BAT中唯一遭受打击的企业,百度也因近年来的保守策略饱受质疑,股价一年跌掉了35%。腾讯也从高点跌落了20%的市值,且其近年来的中坚力量微信带来的利润增幅已经明显放慢。
 
        对于这些,BAT似乎也显得有些焦虑,他们从当初的变革者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执牛耳者,自然想继续把传奇书写下去,但如今的局势却使它们不得不寻求突破,一方面是它们借以发家致富的互联网行业面临着极大的变局,另一方面则源于投资者的过高预期。
 
        多方布局目的何在
 
        过去五年时间,三家巨头纷纷开始布局,涉及到的业务层面包括金融、O2O、生活服务、教育等诸多领域,业界认为这些投资是为了更加宏观的战略布局,而部分投资却让人看不清BAT的意图,认为其是通过大量并购、投资来缓解现下的焦虑。
 
        近一年来互联网行业可谓是风云突变,嘀嘀和快的合并、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携程网和去哪儿并购、优酷土豆被阿里收入囊中;整个行业的变化之诡异,甚至连局外人都嗅出了不同的味道。事实上,早有业界人士指出,近年来的互联网变局莫不与BAT三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随着并购、投资的大肆进行,BAT的战略布局已经开始浮出水面。BAT三家曾经各有侧重,如今的业务布局却显示出了惊人的一致。简单来讲,BAT意图通过社交、门户、地图、浏览器等手段建立流量入口,然后布局线下生活服务领域和细分O2O,最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形成生态闭环。
 
 
        移动支付成关键    “三国杀“局势陡变
 
        O2O场景布局是BAT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与消费和服务形成连接的重要通道,但是关于O2O,其关键不在于从线上到线下的连接,而在于是否能通过网络支付手段形成闭环。
 
        2014年4月份,BAT中的迟到者终于按耐不住,发布了旗下的移动支付产品—百度钱包,业界各种言论尘嚣直上,其中不乏认为百度布局缓慢、跟不上时代的人。其实,自2013年起,阿里支付宝与腾讯微信支付就已开始短兵相接,争战的硝烟持续弥漫于移动支付上空已达半年之久。但不可思议的是,阿里和腾讯激战移动支付期间, BAT三国杀中的另一主角百度却始终缺席,保持着令人费解的沉默。然而,随后市场态势的发展证明了百度是做了充足的准备而来。
 
        同样是移动支付,BAT三家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微信支付以流量切入,微信由于其天然的社交基因,在引流方面有着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优势。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月活跃用户量已经达到5.49亿,日均打开微信20次以上,微信钱包使用人数已达到4亿。另外,微信基于平台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广,与各大媒体、商家、自媒体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因此深度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微信的使用黏性使得其他社交软件望而却步。基于用户基数和黏性的超然优势,微信钱包以简化支付流程为口号,吸引了4亿以上的用户,一路上高歌猛进。
 
        支付宝则是依托于淘宝和天猫带来的用户存量,电子商务业务为支付宝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则再次丰富了阿里的现金存量,另外,支付宝似乎不甘心于只为电商服务,而是积极拓展自身功能,试图覆盖每一个支付场景。2015年,蚂蚁金服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与新浪微博启动了“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进入城市服务平台,直接在手机上完成交通违章查询、路况及公交查询、生活缴费、医院挂号等事项,目前已有12个城市参与合作。不难看出,支付宝虽然以存量起家,但是其在功能拓展性、用户培养方面也不断发力,目前支付宝占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
 
        百度钱包作为后来者,则提供了与双马两家完全不同的思路,目前,移动支付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支付产品、支付平台演变为移动生态闭环的竞争。百度通过打造“用户—搜索—服务(平台)—支付”移动生态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了百度“连接人与服务”战略的最后一块拼图。因此百度钱包不仅提供了移动支付产品,还打通了百度地图、团购等生态链,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国美在线、乐视网、百合网等千余家商户介入。除可提供在线支付、交易、充值、生活服务、提现、账户提醒等常规移动支付功能外,“百度钱包”还可提供“拍照付”、“刷脸支付”等创新支付功能,并借助“搜索+轻应用+支付”的O2O闭环生态优势,依托手机百度、轻应用、地图、团购等打通“所搜即所得,搜索即服务”,将消费信息深度覆盖餐饮、电影院、KTV、商场等全门类服务。
 
        百度钱包后发制人?战局仍未明朗
 
        事实上,百度钱包确实是后发制人,甚至把移动支付的竞争带入了新的领域。百度钱包让其他两家看到了整个生态闭环的重要性,而事实是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马化腾的腾讯强项是社交,有流量优势,但流量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已接近天花板,而且苦于无法将流量转化为有效需求,流量消化急需突围。

        马云的阿里强项是电商与支付,但毕竟是后端环节,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流量,在从PC向移动端迁移的过程中,在移动领域没有形成有效入口。于是阿里巴巴通过入股新浪微博意图大幅引流,同时布局高德地图,深入本地生活;腾讯则入股京东、大众点评,想要强化电商元素,期望借京东拓宽需求类别,借微信支付与大众点评形成O2O闭环。可惜的是,二者的“补漏”均收效甚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双马”都是通过入股合作的“短平快”方式来弥补各自的短板,而百度则是通过自身打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移动生态闭环,考虑到参股合作各方在公司文化、利益、决策等方面的冲突,很难如同百度那样形成有效合力。同时,腾讯触电、阿里引流,其结果必然导致二者竞争的同质化和核心竞争力界限的模糊。
 
        因此,虽然百度钱包作为市场后来者,却有着完美的生态闭环,未必不能后发制人。不过BAT的战争局势还并不明朗,即便在生态闭环构建上慢人一步,阿里和腾讯仍然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阿里以用户存量为基础,深挖产品线,支付宝在支付领域短时间内仍是孤独求败。腾讯则是在QQ和微信上双重布局,业界认为这是内部竞争的结果,但事实上,QQ钱包、QQ语音莫不是在复制微信,更可能的解释是腾讯在深层次地挖掘流量优势和社交红利。随着BAT的激战,BAT的生态将会越来越完善,胜负仍不可期。但值得说明的一点是,BAT之间的战火将烧到整个互联网里,但决定胜负的因素或许在其他边缘行业里。

        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新思界财经!
关键字: 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