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业界有这样一条法则:得入口者得天下。谁掌握了联接用户的第一触点,就意味着可能通过高黏度的内容和服务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用户规模优势和流量优势。BAT登高而招,自然早早看到了入口的价值,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这场入口争夺战已然打响。
什么是入口?简单来讲,入口是指人们在进行上网行为时,最常或较常选择的途径之始,入口决定用户的需求、上网习惯和行为模式。有了入口就意味着有了流量,而互联网一向奉行流量为王的理念。
其实自从互联网创立之初,入口大战就随之诞生了。1994年,互联网方兴未艾,方便人们上网的浏览器网景应时而生,占领了大部分网名的上网入口,但随后微软大力进军互联网,并开发出IE浏览器,通过与WINDOWS的免费绑定击垮了网景。此事之后,业界人士分析了此战的胜负决定因素。
首先,微软和网景都占领了互联网入口,但微软所控制的操作系统是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无法绕过的入口;
其次,网景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入口的巨大价值,仍然通过销售软件的方式盈利,而微软却通过入口看到了互联网行业的无穷潜力。掌握浏览器入口,可以通过门户、搜索等方式赢取用户,从而形成极强的用户黏性,进而通过服务和内容盈利。
此战的影响波及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不少人无一例外地认为得入口者得天下,于是一时间雅虎、Hotmail、谷歌、亚马逊等纷纷应运而生,分别掌控了门户入口、邮箱入口、搜索入口、电商入口,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互联网之路同样绕不开入口,互联网刚刚传入中国时,整个行业群雄并立,但是经过激烈的厮杀和时代的选择,BAT三家脱颖而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BAT三家形成的入口基础分别是搜索、电商、社交。
百度以搜索起步,通过把控整个中文搜索的门户赢得了巨大的流量;阿里巴巴以电商起家,通过电商平台的布局牢牢掌握了大量用户存量;腾讯则以人们的社交刚需为起点,通过QQ、邮箱、微信等方面多方布局,获得了黏性极强的用户群。
然而,BAT三家尚未获得喘息之机,移动互联的时代就降临了,在这个时代,“入口”的想象空间以及复杂程度要远比PC时代大得多,入口的链条变长了。这种转变再次让BAT焦虑起来。在BAT 看来,山雨欲来,又一场洗牌即将开始。
虽然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盈利模式还在寻找中,但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才使移动互联市场的想象力空间更大,更刺激了巨头们对占领入口的欲望,它们不知道这些路都通向何方,所以才更渴望把握所有的路口。
很明显的一点是,BAT三家都有王牌级的入口,但是根据木桶理论,他们只有最短的木板才能决定水量,于是它们决定弥补所有的短板。
谁是BAT木桶中的短板?
百度以搜索起家,社交和电商方面却十分薄弱。
2013年8月,百度宣布向糯米网战略投资1.6亿美元,获得59%的股份,成为糯米网第一大股东;2014年,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网并将糯米团购业务和百度搜索、百度地图等产品进行整合,预备打造以百度手机地图为核心、以诸多轻应用为辅助、立足百度大数据优势的全方位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另外,百度发力百度贴吧,建立了有效的弱社交平台,自此,百度把搜索、电商、社交的短板全部弥补,但遗憾的是,百度在社交方面的百度贴吧只是弱社交,在用户黏性和用户培养上并没有明显优势。
阿里巴巴则是以电商起家,搜索和社交是其短板。
2014年6月11日,阿里巴巴与UC优视联合宣布,UC全面融入阿里巴巴集团,将组建UC移动事业群。此前,阿里对UC已经是绝对控股,比例高达66%。UC优视CEO俞永福称:“依托UC在移动上的优势,结合阿里在相关行业的深耕布局,让彼此成为对方发展壮大中的更大变量,催化出更加惊人的化学反应,成就更加超越期待的未来,实现更大的梦想。本次整合,通过换股给了UC一个快速上市并再次享受上市价值成长的方案。”事实是,阿里收购UC是出于UC在移动互联上的搜索地位,意图全面进军搜索领域。果不其然,同年阿里推出了淘宝浏览器和神马搜索,自此阿里完成了对搜索业务的PC和移动双向布局。
在社交方面,阿里巴巴天然缺乏社交基因,其强力推出的来往在市场上屡遭挫折,却屡屡卷土重来,市场人士纷纷戏称,阿里进军社交之心不死。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买入新浪微博18%股份,并在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2014年,阿里巴巴再次向新浪微博注资,持股份额达到32%。通过这两项投资和并购,阿里巴巴初步弥补了其社交和搜索业务上的短板。不过新浪微博仍然是弱社交媒体,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营销平台和账户互通功能。通过对来往、新浪微博的布局,阿里初步完善了自己的社交领域,尽管面对QQ和微信时十分吃力,但谁又能否认,腾讯在社交上已是独孤求败呢?
腾讯以社交起家,迄今为止,主要产品是QQ和微信,其巨大的用户数量和超强的用户黏性培育了腾讯的诸多业务,至今为止,仍让其他企业难望项背。不过腾讯的流量已经触及到了红利的天花板,如何有效转换如今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而电商和搜索业务正是其中一个途径。
2006年3月,腾讯开始正式运营旗下的搜索引擎,随后与GOOGLE中国合作建立了更加有效的搜索技术,但是由于品牌推广、差异化定位等问题,搜搜于2013年9月份入股搜狗,搜搜业务正式消失,腾讯的搜索梦告一段落,不过移动端的QQ浏览器、腾讯手机管家、QQ输入法等取得了不菲的战绩,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电商方面,腾讯倾注了大量心血。2014年1月,15亿港元入股华南城,获得华南城9.9%的股份;2014年2月,投资入股大众点评,占股20%;2014年3月,腾讯入股京东,与京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此交易中,京东将收购腾讯B2C平台QQ网购和C2C平台拍拍网的100%权益、物流人员和资产,以及易迅网的少数股权和购买易迅网剩余股权的权利。另外,自从有了微信之后,腾讯开始发力微商城,意图构建自己的电商王国。虽然时至今日,微商城并未取得骄人的战绩,但微信的平台属性仍然值得期待。
经过各种布局,腾讯在电商和搜索方面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BAT三家的短板在表面上都消失了,但对于它们来讲,战争才刚刚打响。
谁是下一个入口?
不同入口商业价值分野加大,核心入口重要性凸显。不同入口背后隐含着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差异化聚合模式,不但迎合用户差异化当下需求,也会催发出不同的后续需求及行为模式,进而开启不同的商业价值空间和商业模式生态,其在O2O时代后续流量变现的能力也大相径庭。好的入口不仅要有足够的用户规模、黏性和用户活跃度,还要具备将线上功能与线下世界深度融合、将自身平台与外部资源进行有效链接的潜力。
如今互联网入口名目繁多,从终端来分,种类在不断增加,不仅有传统的PC端,还有崛起的移动手机端,还包括琳琅满目的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智能电视、智能穿戴、汽车电子等等。
而单就一个入口分析,纵向深度也在日益加深。以手机入口为例,在系统层、流通层、内容层、应用层,都可能被作为入口。
这样纷繁复杂的格局,一方面表明了入口在当今互联网产业布局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及重要价值,一方面也对各互联网公司与我们提出了极具挑战的问题:入口的价值该如何评估?哪些入口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哪些入口又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与价值?
地图争夺战
2013年5月,阿里巴巴向高德注资2.94亿美元,获得28%股份。2014年4月,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高德地图,作价11亿美元,同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高德私有化进程完成。阿里声称此次收购意图在于通过阿里电商生态系统的海量数据基础做好产品,将高德地图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力争甩开对手。
2014年5月,中国四维与腾讯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腾讯以11.73亿元投资四维,占股11.28%,而四维图新和高德地图是中国最大的两家底层数据提供商,占据了中国底层数据测绘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业界人士甚至声称,腾讯此举是在地图底层数据领域抄了百度的底。值得一提的是,同年 9月,腾讯注资战略持股搜狗地图。
百度在移动互联时代搜索地位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将PC时代积累的搜索优势与LBS功能深度整合,开发出百度地图,成为了百度在移动互联时代赖以立足的超级入口。尽管百度地图看似强势,但事实上却落了下风。据第三方数据调查显示,在地图数据生产能力上,高德与四维图新是市场上绝对的双寡头,占据国内地图数据生产90%以上的份额。如今四维图新和高德都已被腾讯和阿里收入囊中,这让百度的地位格外被动。但小编相信百度必然不会坐以待毙,其强大的技术实力未必不能助其突破困局。
地图缘何如此火热?
BAT三家的地图争夺战规模之大、动作之快、注资数额之多,使得大多数人都产生了疑问,地图缘何如此火热?
实际上,地图的火热并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其巨大的想象空间,一旦占据地图入口,在汽车导航、O2O、车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均可以相应延伸。虽然BAT三家都对地图入口进行了布局,但三家的侧重点却有不同。
百度主攻生活服务市场,将产品生态完全打通,意图建立完美的生活服务生态圈;阿里巴巴则在生活服务方面进一步拓展,涉及到车联网方面,对于阿里来讲,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这一点从支付宝无数次升级后越来越臃肿就能看出端倪;腾讯则像一个大的产品经理,专注做好一个产品,主攻车联网市场。不过不消多说的是,BAT三家对于生活服务和智能硬件方面都有渗透,现在仍处押宝阶段,胜负仍未可期。
智能硬件:连接一切的入口
押宝公交WiFi
2015年6月5日,公共交通领域的WiFi建设商16WiFi宣布,已完成由百度领投的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一亿元。WiFi应用被认为是下一个千亿市场的动力源、海量用户的新入口,之前阿里投资了树熊、腾讯投资了迈外迪。据了解,公交WiFi与机场、咖啡厅等服务场所的WiFi相比,其价值更为凸显。相对固定的线路和人群、有规律高频次的行为、封闭场景内大量无聊的时间、免费的WiFi网络使其用户需求更刚性、使用频次更高、粘滞度更强。而公交WiFi在国内已开始规模化运营,从此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据交通部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公交车日均运送乘客人次达2.2亿、地铁达3470万,而铁路仅为646万、民航仅为107万。仅从数据来讲,公交WiFi是值得BAT期待的。
混战车联网
2014年4月,百度硬件峰会上,百度发布了智能车载产品”CarNet“;
2014年5月,腾讯发布了首个硬件产品路宝盒子+路宝APP,并跨界联合中国人保和壳牌公司成立”i车生活平台“;
2014年7月,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突然发布双方就互联网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2014年9月底,四维图新和腾讯共同推出了“趣驾WeDrive”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手机、平板、PC、车载多终端的无缝连接体验。
不难看出,BAT通过地图的入口转向了下一个制高点—车联网。
随着IT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汽车独有的“孤岛”属性正在被逐步瓦解。除导航之外,在这个安全至上和娱乐至上的年代,消费者对汽车有着与以前不同的需求。而汽车则在多种需求的倒逼下,从简单的代步工具成为了满足安全性、娱乐性等诸多需求的科技产品,汽车智能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BAT布局车联网的目的不在于从中盈利,而是为了抢夺分发入口这个先机。开发车联网的产品,是为了争夺越来越庞大的汽车用户,将其作为未来小额贷款、商城、数据库等领域增长的潜在市场空间。
对于BAT来讲,争夺的每一个入口都只是单纯的入口,而是连接一切的可能和潜在的空间市场,它们对于入口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带来流量的阶段,而已经突破到了通过每一个入口形成一个生态圈的地步。入口这个词语,在BAT的争夺中,已经展现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在这些新的可能性里,谁知道会不会出现一个颠覆整个行业的产品呢?如同凯文凯利讲的,越是边缘化的产业,越有可能颠覆当下最火热的行业。 相信这也是BAT焦虑的原因,在大肆扩张的背后,表现出来的另一面是,他们既无法掌控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无法看清下一个未来,对于他们来讲,能做的也就是守好每一个入口,建立更多的生态,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一场赌博,也是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
更多
财经资讯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