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京东集团发布了其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2016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京东交易总额(GMV)为1293亿元,同比增长55%;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098亿元,较去年同期7.102亿元的净亏损额有所扩大。
几天前,阿里巴巴集团也公布了其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平台GMV达到74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净利润为53.14亿元(约8.2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
对比京东和阿里巴巴的一季度成绩单会发现,在GMV这一关键指标上,京东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走势,55%的同比增长率完胜阿里24%的同比增长率。然而在利润这一指标上,阿里的盈利速度完胜一直处于巨额亏损的京东。
规模差距逐渐缩小
京东与阿里一年多的财报对比都在说明一件事,即在规模上,京东正在与阿里逐渐缩小差距。
GMV(平台交易总额)是电商平台之间公认的较有说服力的指标。2016年一季度,阿里GMV为7420亿元、京东GMV为1293亿元,阿里GMV是京东的5.7倍;2015年一季度,阿里的GMV为6000亿元,京东为878亿元,阿里GMV是京东的6.8倍。
翻阅京东在过去5个季度公布的财报,会发现其GMV同比增长率一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其GMV增长率分别为99%、82%、71%、69%、55%;而阿里从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GMV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0%、34%、28%、23%、24%,每个季度的增速都不及京东一半。
行业研究人员指出,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京东一直坚持B2C模式,其自建物流的良好用户体验,和在正品行货方面的积极形象,非常契合当下消费升级、用户对商品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
另外,京东和腾讯联手后,微信、手Q等腾讯渠道带给京东不少流量。不过,随着腾讯对京东的拉动效应逐渐减弱,京东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还是个疑问。
京东盈利能力与阿里相距甚远
尽管京东与阿里规模差距逐渐缩小 ,但盈利能力与阿里仍相距甚远。
2016年第一季度,阿里营收241.84亿元人民币(约合 37.51 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 53.14 亿元人民币(约合 8.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85%。
而京东却仍然深陷在亏损的泥淖里不能自拔。2016年一季度京东净收入为540亿元人民币(约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098亿元人民币(约1.41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7.102亿元人民币。
京东在2014年亏损50亿,2015年亏损94亿,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来看,势头并未明显好转。反观阿里,上市多年,每个季度都能交出十分漂亮的盈利财报。
京东目前的亏损主要来自京东金融、京东到家等处于投入期的新业务。京东2016年第一季度新业务(包括京东金融、O2O、技术以及海外业务)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亏损为6亿元人民币,而其总的经营亏损为8.649 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提升商品价格、运费标准,以及增加商户提点和优化整体效率等手段,京东在电商这一主营业务上的收入和支出与阿里已经十分接近打平。根据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京东商城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率为0.5%,而去年同期为-0.1%。
刘强东过去用十几年的亏损换来了京东商城今天的规模,而眼下京东商城虽然接近盈利,但他又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未来业务上。而众所周知的是,金融、O2O竞争惨烈、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期望京东迅速盈利并不实际。随着电商行业增长整体放缓,京东和阿里的主战场正在向金融、O2O等领域延伸,而在这些领域,阿里手握支付宝、口碑,以及其投资的众多企业,遥遥领先于京东。刘强东想要逆袭仍然任重道远。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5-2019年中国电商平台行业市场分析研究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