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国正式启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是中国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做出的努力的重要一步。除此之外,中国还得以借此回避美国情报机构能够访问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保证信息安全。
近年,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希望人民币能够成为贸易和投资的全球货币,达到与美元相抗衡的地步。由于本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已经是第四大常用货币,但其价值份额仍然较低,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显示,人民币价值份额在8月份仅占2.8%。
现阶段,人民币进出中国的支付速度慢,执行成本高。中国国内的支付系统只支持中文字符,与SWIFT不兼容。所以除了向外资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外,中国政府还希望采用一种有利于促进人民币使用的精简平台,取代清算和结算人民币支付交易的臃肿复杂的系统。以此来促进人民币流通,激发人民币流通活力。所以,启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是势在必行。
9月中旬,中国央行向19家银行发出详细指示,由它们从10月起实施新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其中包括了8家外资银行——汇丰(HSBC)、渣打(Standard Chartered)和花旗银行(Citibank)——的中国分行。
专家们表示,除了解决互操作性问题外,中国也希望减少依赖总部位于比利时、在治理上由美欧银行主导的SWIFT系统。
SWIFT对全球金融有着关键性作用,俄罗斯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今年1月警告称,欧盟因乌克兰冲突而提出的将俄罗斯排除在该系统以外的提议,将招致俄方的“超限”回应。当时俄罗斯一名资深银行家就表示,“如果没有SWIFT,就没有银行业务关系。” SWIFT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信息安全也是中国方面的心头之患。根据爱德华•斯诺登泄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文件,该局曾把SWIFT列为侦察目标,作为追踪国际支付的一种手段。中国想要促进跨境国际商业交易当然是这次启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主要目的,但并非没有另外一层考虑,毕竟中国现在依赖的支付系统非常容易被美国情报机构接入。如此一来,信息安全则难以保障,出于这种考虑,中国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的多数跨境人民币支付是通过离岸人民币清算银行处理的,这些银行由中国央行指定的香港、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人民币中心服务。作为中国大型银行的海外分行,这些清算银行可以利用内部渠道将境外人民币回笼到中国,并可从中国央行获得流动性。因为中国国内银行间清算和结算系统即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不支持国际支付,所以这些清算银行的地位更显得至关重要。
新思界
行业分析专家认为,由于目前SWIFT与CNAPS两个系统之间并不能直接沟通,而CIPS可以充当SWIFT和CNAPS之间的中间人,这将使得整个结算支付过程更加顺畅。也将进一步激发人民币在整个市场上更多的需求,推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