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金融 >

“霜降”前“双降” 央行为哪般

2015-10-30 14:39      责任编辑:陆平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适逢霜降节气,央行再度放出降息0.25个百分点和降准0.5个百分点的“双降”利器,这已经是今年来第5次降息和第5次降准,频繁“双降”,央行为哪般?
 
  从表面上看,为应对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需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和微调,央行此次的目的与前几次大体相同,即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但频繁“双降”的效果真的会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顺理成章吗?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的。
 
  1、负利率激发民众消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8、9月CPI指数分别为2%、1.6%。分别高于一年定期利率1.75%、1.5%()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到实际“负利率”时代。宏观经济运行的下行态势之下,实体经济的活跃度降低,企业生产能力亦在萎缩。此时通过政策层面的调整,把效力传导至民生层面,通过负利率来激发公众更多的消费活力。也就是说,刺激消费不仅能消化库存,还能减轻生产领域的压力,促进工业生产,使生产和消费呈现健康生态。
 
  但民生经济学未必符合经济学理论。民生的选择是精打细算的,却未必是理性的,譬如,有些家庭可能选择抄底股市,有些选择购房购物或旅游出行,有些则宁愿将手中的钱投入到高收益的民间借贷……如此种种,恐怕不是货币政策调整所期望达到的理论目标。
 
  在低通胀的事实下,谈“负利率”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日本的经济一直在几乎为“0”的低利率下运行,也不见得日本民众多喜欢投资消费。中国企业的负债率过高,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偿债成本,但也仅有这点好处而已了。
 
  2、低利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尽管央行已进行了5次降准,但由于相应引导和监管机制不到位,加上中小微企业本身经营不景气等因素,降准释放的资金并没有全部流入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并没有真正改观。
 
  据统计,不到一年时间里,央行释放流动性达30100亿元之多,完全可用“天量”来形容。而这些资金注入实体经济数量有限,大部分被股市、楼市及政府发行债券“吞噬”掉,实体经济并没有因为降准而改变目前融资难困局。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要想刺激经济,中国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一剂毒药,降准释放的资金大量流入股市或楼市,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消费挤出”效应却极有可能加重中国经济发展的“病态化”。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