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报告称,中国公司的健康状况和偿债能力正在下降,银行体系中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总额或接近1.3万亿美元,由此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约7560亿美元的潜在损失,这占到中国GDP的7%。
这份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将中国公司和银行间的债务问题作为突出研究的主题。
其所谓中国存在风险的公司债务,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非上市公司囊括在内,经推算得出的那些没有足够盈利来覆盖债务利息支付的企业的借款。
报告称,公司债务风险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和钢铁业五个部门。在过去五年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这些部门的赢利能力被不断侵蚀,有可能无力获得足够收入来支付债务的利息费用。按照IMF的计算方法,这种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的存在风险的公司贷款,在商业银行的所有公司贷款中占到15.5%,估计总额为1.3万亿美元。若假设所有公司潜在风险贷款的损失率为60%,则银行贷款的潜在损失将达到7560亿美元,即中国GDP的7%。
不过IMF也称,风险仍是可控的。因为若按中国银行体系2015年的税前利润计算,IMF所估计的潜在损失仅约为1.9年利润。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银行一级资本比率、储备,以及较低的公共债务水平,都对目前银行的潜在损失有着应对空间。IMF在3月12日发布的宏观经济报告中也刚刚把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预期都上调了0.2个百分点,至6.5%和6.2%。
行业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来解决公司债务挤压的问题,同时强化银行资产负债表,改善社会安全保障网,特别是妥善安置产能过剩部门的职工。同时还应制定一个全面的重组计划,来应对不良资产问题并对银行注资,以及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便于推动公司破产和债务解决进程。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5-2019年贷款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