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金融 >

多家保险企业偿付能力不达标 激进模式将终结

2016-05-19 16:55      责任编辑:华昊阳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多家保险企业偿付能力不达标 激进模式将终结

        保险公司陆续披露了今年一季度各自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这是“偿二代”实施运行以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首秀”。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保险整体表现稳健,但也有部分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令人担忧。保险企业的高现价万能险规模将被迫逐渐缩减,“资产驱动负债”的激进扩张模式将终结。

        今年初“偿二代”正式施行,与“偿一代”仅凭借偿付能力充足率一个指标判定险企经营状况不同,“偿二代”考核体系下,有两大指标,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企业需要分别保持在50%和100%才算达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披露一季报的124家保险公司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超过150%)的险企有110家,占比88.7%。12家寿险、2家财险一季度偿付能力不足。其中,新光海航人寿、中融人寿、国泰财险综合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

        另外,在已经披露了偿付能力一季报的73家寿险中,除了新光海航人寿和中融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负数外,接近监管红线(100%)的有富德生命、华夏人寿、长城人寿、国华人寿、珠江人寿、前海人寿等多家寿险企业。

        从当前数据来看,财险偿付能力显然优于寿险偿付能力。行业研究人员认为,当前部分寿险偿付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前两年启动了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大肆发展高现价保险产品所致。

        2012年至2015年,平台类保险公司高现价万能险业务实现超高速增长。众多中小型寿险公司为实现快速冲规模,将万能险作为“低成本”融资工具,藉此实现迅猛发展“弯道超车”,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由于“万能险+激进投资”的“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可能带来流动性、短钱长配、利益输送等风险。2015年12月开始,保监会对于万能险的监管趋严。

        监管新政下,华夏、生命、前海等平台类公司面临保费、增资双重压力,偿付能力在“偿二代”下接近监管红线,由此,平台类保险公司的产品策略和投资策略必须调整从而满足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监管要求。高现价万能险规模将被迫逐渐缩减,“资产驱动负债”的激进扩张模式将终结。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5-2018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策略深度分析与研究报告》相关内容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