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荒”时代的来临,中国银行业正在从贷款、同业业务转向投资。中国银行业投资类资产快速扩张,目前已达32.6万亿。
投资类资产快速扩张
2015年,中国银行业更依赖投资业务,贷款业务整体下滑。中小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扩张最为迅猛,部分银行的投资类资产规模超越贷款。
2015年五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投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3%,31%和56%。和2014年底相比,五大行投资业务整体变化不大,股份制银行整体上升7个百分点,城商行上升11个百分点。
2015年上市银行投资类资产增速明显快于贷款,锦州银行、徽商银行、盛京银行等城商行投资类资产均实现翻倍增长。资管业务已替代传统的信贷业务,成为银行扩大规模和提振盈利的主要方向。
2015 年整个银行业投资类资产的集中迅猛扩张是大势所趋,央行发布的信贷收支表显示,2015 年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从14.2万亿上升至20万亿,“股权和其他投资”(资产管理、理财、各类收益权等)从15年初的6.5万亿扩张至17.5万亿。
投资类资产快速扩张的原因
2015 年央行连续降准降息,银行贷款、同业资产收益率显著下降,平均回落幅度分别达 45bp 和 100bp 左右,而投资类资产收益降幅非常小,五大行平均回落幅度仅为 4bp,中小银行更是逆势反弹,投资类资产收益平均上行 43bp 达到 6.64%。相比贷款、同业资产等,投资类资产经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对银行的吸引力大幅提高。
受风险偏好、投资策略和杠杆等不同,不同类型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收益率有所差别,大行平均在 4%左右,股份行在 4%~5.2%之间,平均为4.75%,中小银行则达 到6.6%以上。
行业研究人员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扩张仍将领跑其它资产,将对机构行为和资产配置产生深远影响。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5-2019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规避建议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