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金融 >

清仓分众传媒与大宗交易的新生

2017-06-20 18:14      责任编辑:王首禹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6月16日晚间,从美国回归的中概股分众传媒连发两份公告称,持股占比7.41%的股东Power Star Holdings (HongKong) Limited,和持股占比6.77%的股东Gio2 Hong Kong Holdings Limited,均打算计划以大宗交易、集中竞价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
 
        减持公告发布的第一个交易日,分众传媒大跌9.81%,盘中一度跌停。作为减持新政发布后最大金额的股东减持,分众传媒的减持,昭示着新政策之下大宗交易的新模式。

        分众传媒2017年一季度报告显示,上述两家公司分别位列分众传媒第二和第五大股东。两家股东的减持原因相同,都为各自公司资金需要,减持期为自公告起3个交易日后6个月内。根据公告,Power Star公司最高减持不超过总股本的7.41%,Gio2(HK)公司最高减持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6.77%。也就是说,两家公司可能将清仓所持分众传媒股份。

        自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新规要求,大股东/特定股东采取集中竞价,90天内减持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1%;通过大宗交易减持IPO前发行股份、非公开发行股份,90日内减持股份不得超过总股本2%,且受让方需锁定6个月;董监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股份;新规还对协议转让作出了限制。

        对于以往大宗交易模式下接盘机构往往接盘后T+1日即卖出,通常持股周期不超过一个星期,而新模式下,6个月内股价走势难以把握,一旦跌破大宗接盘价就会出现浮亏被套。6个月无法卖出,也意味着接盘机构支付给减持方的减持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严重占用账面资金。之前大宗机构事先在资金拆借市场上以日息0.1%甚至0.2%的成本拿到接盘资金,隔天倒手将股票卖出资金就能回笼,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大宗接盘市场上唱主角的将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券商。

        在对冲工具蹩脚,质押或者提高折价率都无法真正抵御风险时,一种“买入转售”模式从幕后走向前台。这种“买入转售”模式已存在多年,但在大宗交易市场上占比并不高,5·27减持新规后,不少券商正在加强对该业务模式的推广。

        以银河证券的“买入转售”为例,首先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将减持股份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过户给银河证券,银河证券将按照接盘价格计算的减持资金的50%~70%打给客户,其余30%~50%暂时存管在银河证券账户上,待半年后把过了锁定期的股票卖出后,银河证券依据卖出价格的高低将剩余款项拨给减持方,多退少补。除了银河证券,中投证券也在试水类似的业务模式,其推荐信息称“可提前6个月零成本融资市值的7折资金,股价上升后再减持获取剩余资金“。

        这种新模式将以往的”一锤子买卖“改成先服务后收费,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宗交易市场的主流模式。在5·27新规下,由于6个月锁定期的存在,接盘的金融机构相当于替减持股东/董监高做了半年代持方。作为对代持期间资金占用成本的补偿,接盘机构需收取一定利息,大致是年化8%~12%;此外,作为减持方还需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打给接盘机构,作为股价下跌的风险保证金。当股价上涨时,对于超额收益,金融机构也将获得部分分成。

        新思界行业分析师认为以往转手倒卖大宗交易的商业模式已被新规颠覆,未来的大宗交易将成为一种“类固收”的模式,接盘金融机构的利润将来自于两部分——固定收益+后端分成。固定收益,来自于服务费用;而后端的分成,主要依靠股票上涨减持后的超额收益。也许是因为“买入转售”模式的存在,尽管5月27日以来高折价大宗交易案例频出,但总体折价率并未出现预期中走高的情形。

        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新思界!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