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触觉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是模仿生物神经系统触觉感知与信息处理功能的材料与器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传感材料与器件应用重要性日益突出,其需要同时满足完成复杂传感任务与降低能耗的要求。模拟人体突触、神经元功能的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是实现高效感知与计算的关键因素。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材料在杨氏模量、柔韧性、光电特性、生物相容性、能耗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有机半导体材料在触觉神经形态材料领域受到关注。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30年中国有机触觉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高空穴、电子迁移率,平衡双极性载流子传输特点,将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先进器件结构相结合,可以开发出具有感知、计算功能的仿生传感器。这种仿生传感器通过光电突触器件来模拟人体突触特性,通过阵列模拟人脑进行信息处理,能够显著推动感知技术进步。基于此开发出的有机触觉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可以应用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有机触觉神经形态材料可以采用低成本方法进行制备,适合规模化生产仿生触觉器件。人形机器人近几年概念火爆,市场高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80亿美元左右。人形机器人模仿人类的感知、行为、思维等能力,其传感器技术含量要求高,需要采用仿生感知技术。在此背景下,有机触觉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拥有广阔市场空间。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全球有机触觉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海外,美国西北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开发了一种在人类神经元频率范围内工作的高性能有机电化学神经元,将神经元与人工触觉受体和突触相结合,创建了完整的感知系统,实现了实时触觉信号感知和处理,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2024年8月,我国工信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提出探索有机半导体材料结构对电子和离子迁移率的影响机理,研制基于感存算一体化的有机触觉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我国中山大学王凯教授课题组研制了一种基于神经形态触觉传感器的扫描设备并初步实现了类皮肤触觉特征的触觉信息采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